聿文視界:阿薩德政權垮台,北京中東戰略的努力受挫

編按:這是鄧聿文為美國之音撰寫的評論文章。這篇特約評論不代表美國之音的觀點。轉載者請註明來自美國之音或VOA

統治敘利亞半個世紀之久的阿薩德家族政權,在反對派武裝的攻擊下,以摧枯拉朽之式垮台。敘利亞在短短幾天內就變色,深層原因當然是阿薩德政權的長期統治不得人心,未能給人民帶來和平與繁榮,以致其軍隊都不願為這個腐敗政權而戰。外在因素則是支持阿薩德政權的俄羅斯、伊朗以及黎巴嫩真主黨,由於深陷俄烏戰爭和以哈戰爭兩場衝突自顧不暇,處於歷史上最為虛弱的狀態,沒有多餘力量給予阿薩德政權強力支援;同時,反對派武裝得到土耳其的大力援助。

阿薩德的垮台給許多地區小國的專制統治者提了個醒,當其統治維繫於外部力量的介入和支持時,如果其支持力量無力繼續支持或者放棄支持,等待這些專制統治者的,多半是垮台。不過,敘利亞的情況要複雜得多,主要的反對派武裝沙姆解放組織(HTS)脫胎於伊斯蘭國恐怖組織,至今受到國際社會的製裁,沒有國家承認其合法性,而受土耳其支持的「民族解放陣線」(FLN)與「敘利亞國民軍」(SNA)在建立敘新政府的過程中如何與沙姆解放組織分享權力,土耳其能否節制新政府,以及土方同受美國支持的庫德族武裝集團的對立關係,都會為過渡期的敘情形帶來新的變數。

毫無疑問,俄、伊是敘內戰的最大輸家,土耳其是最大贏家,美國或許也是贏家之一,中國的情況則不明朗,取決於北京和敘新政府的關係,然而,至少在未來一、兩年,由於北京和阿薩德政權的緊密關係,後者的被推翻,讓北京擴張在中東影響力的戰略努力會受到暫時抑制,包括北京最在乎的一帶一路項目。

 

資料照: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和夫人搭乘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飛機抵達中國杭州參觀訪問。 (2023年9月1日)
資料照: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和夫人搭乘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飛機抵達中國杭州參觀訪問。 (2023年9月1日)

中敘被北京稱作“信義與困難之交”

阿薩德被北京稱為「中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好兄弟、好夥伴」。 2023年9月,他對中國進行了近20年來的首訪,並出席杭州亞運會開幕式,央視還對其進行了專訪。雙方簽署的聯合聲明說,「兩國元首高度評價中敘傳統友誼,一致認為中敘是信義之交、患難之交,一致同意中敘兩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全面推進各領域友好合作,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從其首訪和聯合聲明的用語看,北京對阿薩德的禮遇是相當高的。

北京所以厚待阿薩德,一方面,或許是出於同為專制統治者的「惺惺相惜」或「同病相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北京中東戰略的需求考量。北京的中東戰略,簡言之,是要擴張中國在中東的戰略影響力,拓展中國在中東的國家利益,增強中國在中東的戰略存在,使中國成為中東的重要玩家。

中東傳統上是美蘇(俄)的勢力範圍,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力量進一步增強,俄羅斯的力量則有所萎縮,不過,這種情況隨著近10多年美國從伊拉克撤軍以及中東內部的分化重組而發生變化,中國憑藉經濟的崛起開始更多介入中東事務,尤其是俄烏戰爭,提供了北京更深進入中東的機會。美俄在中東的存在,主要依賴的是軍事和政治,經濟的槓桿作用比較弱。北京的軍事實力在一段時間還無法到達中東,它影響中東的手段和工具,主要是經濟,透過經濟來影響中東的地緣政治。北京是中東石油的大買主,近年來,北京也藉助強大的基礎建設能力,將一帶一路拓展到中東,傾銷過剩產能,讓中東經濟深度依賴中國。

而在中東的地緣政治方面,北京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2023年春斡旋沙特和伊朗這對宿敵復交;二是調解巴勒斯坦內部各派別的矛盾和分歧,在今年7月簽署《北京宣言》 。北京透過這兩件事,試圖在中東和全球,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和平締造者的形象。這尤其體現在以哈戰爭後,北京響應中東和阿拉伯國家的要求,力挺巴勒斯坦,反對以色列,來凸顯自己站在中東和阿拉伯國家這一邊。北京的這些動作,確實達到了一定效果,為中國贏得中東和阿拉伯國家的好感。

北京力挺阿薩德,但對敘投資也謹慎

不過,對北京而言,敘利亞不是中東最重要的國家,一方面是由於其人口和麵積;另一方面,敘歷經多年戰亂,政局脆弱,阿薩德政權無法控制全國,內戰也導致敘國內基礎設施遭到大規模破壞,包括石油在內的多個經濟關鍵部門被摧毀,並使得敘政府受到國際的嚴厲制裁。但敘地理位置重要,是古絲路的站點之一,和黎巴嫩、土耳其、約旦、伊拉克、以色列等國接壤。敘局勢顯然會影響這些國家以及中國對它們的投資,可反過來說,一旦敘國內形勢穩定,人民安居樂業,中國對敘利亞及其周邊國家的投資與基建也就有更好的保障。有鑑於此種狀況,北京在政治上支持阿薩德政權的同時,雖然也想將一帶一路延申到敘利亞,但對在敘的投資還是持相對謹慎的態度。

根據資料,敘內戰爆發前,中國國有能源巨頭中油、中石化、中化集團在敘中總共投資了 30億美元。 2018年敘內戰暫停後,北京試圖重建絲綢之路,承諾加大敘的投資。 2022年1月,敘加入了中國一帶一路項目,阿薩德的目的是透過和一帶一路的連接,吸引中國資本,助敘重建,擺脫其統治危機;北京則希望透過對敘的戰略投資,獲得其地中海港口拉塔基亞和塔爾圖斯的使用權,為一帶一路計畫打開新的前景。在過去幾年,中國企業對敘的投資以及與敘的經貿關係處於成長中,北京所承諾的投資規模達百億美元。

然而,中企對敘的實際投資很可能大幅縮水,原因在於,中國經濟的持續衰退使得企業削減了對外投資,另者,中企也必須考慮在敘投資的風險。早在2018年,就有官方學者建議北京在和敘政府進行經濟合作時,需要考察先行,漸進式開展,鼓勵和引導企業在參與重建前,進行更加全面、深入的調查和風險評估,以規避政局不穩的投資風險。

敘新政府會如何對待中國

如今,在反對派武裝接管敘政權的情況下,他們會怎麼對待過去支持阿薩德政權的北京及其中國的投資,還是個未知數。根據報道,反對派武裝團體中,有一批中國新疆維吾爾極端宗教人士借道中亞前往敘利亞參加聖戰的人,人數據估從數百到數千不等。敘政府曾和北京分享這方面的情報,因為北京害怕這些極端穆斯林維吾爾人從中國到敘參戰。現在這群人有可能影響敘反對派武裝對待北京的態度。但北京之前也做了兩手準備,和敘利亞的反對派也保持聯繫,曾接待過反對派的來訪。 2016年,敘主要反對派領袖之一、全國聯盟主席哈利德‧胡傑應邀訪中,受到王毅接見,或許這會對沖前者的影響。另外,敘新政府成立後在國家重建發展經濟中,也可能需要中國的基建力量。

儘管阿薩德政權垮台,對中國究竟是好是壞,眼下難以準確評估,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它根本上取決於敘政局接下來的走勢。如果像一些中國官方學者認為的,未來一段時間,敘有走向「利比亞化」的可能,即局勢動盪、衝突升級,外部勢力幹預導致局勢複雜化,淪為大國博弈的戰場,無疑不利北京在中東的策略野心以及一帶一路專案在中東的推進。即便敘局勢在短期內能穩定,由於俄羅斯特別是伊朗的影響力進一步被壓縮,從加薩、黎巴嫩、敘利亞被推回到伊拉克的可能性很大,而中國在中東影響力的擴展是推進以伊朗為支點的中東內部的政治和解進程來施加的,從而,伊朗影響力的削弱也會連帶削弱中國在中東的影響力,導致北京的中東戰略至少短期會受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