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至少10%會發生第二次肺癌!醫:因這「2大因素」需定期回診

目前認為曾罹患肺癌病人一生都是屬於肺癌高危險群,建議追蹤至病人不適合接受手術或其他治療為止。(圖片來源/photoAC)

「毛玻璃狀病灶」是描述胸部電腦斷層上的一種影像型態,並非代表確定的診斷,良性或早期肺癌都有可能。並非所有病灶均需切除,視病灶大小,型態及生長速度決定處理方式。

手術後的追蹤計畫,視病理化驗後的結果作建議。若診斷為良性,日後的健康照護規劃可比照一般健康人。若病理檢查診斷為侵潤前期病變非典型腺瘤樣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或微侵潤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切除後原手術部位復發或遠處轉移機率接近0,追蹤的目的主要是擔心其他肺部組織再產生新病灶而非疾病的復發。這類族群是肺癌高危險族群,依照臨床指引建議每1至2年需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

若是病理檢查診斷為侵潤型肺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即便侵潤部分僅1公分大小,仍有少數病人(5%左右)會有癌症轉移情形,因此在術後追蹤間隔較短。術後3年內,每6個月追蹤;3年後可考慮每6至12個月追蹤;5年後肺癌復發機率小,追蹤的目的在於偵測是否有第二癌的產生,因此每年追蹤即可。病人若有新症狀發生,則隨時回診。

追蹤期需要多久?

至於追蹤期需要多久,目前認為曾罹患肺癌病人一生都是屬於肺癌高危險群,建議追蹤至病人不適合接受手術或其他治療為止,以目前情況大概需定期檢查至80歲為止。過去統計資料顯示,肺癌病人至少10%會再發生第二次肺癌。原因是癌症的發生與「個人體質」及「外在環境危險因子」有關,這些因素大部分在第一次罹癌治療後依舊存在。體質目前改變不了,僅能從自己能控制的行為習慣改善。

雖然最高目標是防止癌症發生,但不可控因素多,不易辦到。實務面的做法就是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佳。病人萬一發現新病灶,也都是早期肺癌,局部切除即可。手術技術及照護的進步,接受多次肺部切除的可能性已大幅提升,只要搭配營養照護及復健訓練,術後仍可維持正常生活品質。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胸腔外科 張益誠主任,本文轉載自第358期《新光醫訊》

更多信傳媒報導
維持二級警戒至11月 於戶外運動、室內外拍照可脫下口罩
紅茶巡禮 台灣獨有的紅茶香
健身膝蓋痛!復健科醫師:小心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惹的禍

更多生活相關新聞
放寬口罩令 免戴口罩場合一次看
IKEA敦北店復活了?網友:還我眼淚
妹子放棄加碼券 崩潰曬身分證:一輩子都抽不到
苦味越重代表更營養? 專家揭「苦瓜選購指標」
車禍帶走爸爸 卻圓滿5個家庭

今日推薦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