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換 促進台德合作

工商時報【陳昌博】 德國經濟辦事處處長林百科(Axel Limberg)表示,台灣與德國共渡先前的全球金融危機與經濟難關,接著成長,去年雙邊貿易穩定發展。台灣是擁有對德貿易順差的少數國家之一,顯示台灣經濟實力強。在銷售及貿易之外,相信如果能鼓勵更多德商來台發展投資,將有助於促進雙方更緊密的合作關係。 台灣政府宣布將逐步淘汰核電廠,並為可再生能源產業發展,訂下遠大目標。預期「能源轉換」(Energiewende)將為台商與德商共同創造更多可能。與此同時,德國經濟辦事處明年在台灣的工作重點,將著重在與能源效率相關的多方面議題。就台灣與德國雙邊經貿合作發展現況前景及彼此均重視的「能源轉換」主題, 以下是記者對林百科之專訪紀要整理。 台灣人 應改變用電習慣 談到能源轉型時,很多人會認為這些大型專案投資太大牽涉範圍太廣而台灣又沒有推動過,在地情況環境特殊,萬事起頭難而覺得做不成。對此,林百科認為,台灣其實很有機會,而且可運用德國在歐洲推動的經驗。雖然推行過程複雜,但有德國經驗供參考,不必從零開始。能源效率約占整個能源轉型大工程的20%,改變用電習慣為台灣應先著手的第一步,其他80%困難之處,可接續逐步推展。 林百科表示,能源轉型包含多重面向,如能源的生產傳輸及使用,並非單一議題,以離岸風電為例,須考量支援系統,如風量大小隨季節變化。在風量小期間,須具有備用發電設備;另外,電力儲存亦為一大考驗,如在市場上有10萬輛電動車,其中有9萬輛須連接grid電力網,可想見整個運作系統之複雜。電力管理不易,其易變動的特性,需要精細的智慧型管理系統。 台灣以製造高科技智慧型產品聞名,資訊及通訊業基礎有助於發展極佳的相關解決方案,如:電力傳輸管理、去中心化或分離式電廠所需的智慧連網控制系統、節能設計、智慧建築、電力連網技術及量測系統等。以節能而言,建置智慧電表讓用戶可隨時控管電力使用情況。 德商投資 看數百億美元 林百科指出,台灣的能源轉型及其他基礎建設案提供德商大量直接投資機會,例如離岸風力、太陽光電、電力傳輸配電網、核能廠除役及建立備載電力資源等領域,預計未來10至15年投資金額將達數十至數百億美元,因此台灣必須組建國際投資架構的永續融資模式。發展大型再生能源,如離岸風電,特別需要相關投資配套措施。台灣需要進入國際金融融資市場,以從國外取得推動這類大型專案所需的資金,投資各方對再生能源專案會提出不同意見與看法,如果部分投資者變成股東,則有助專案長期穩定執行。推動再生能源多年,德國在籌資方面擁有獨到經驗,也樂於與台灣分享。 展望台灣經濟發展趨勢,像工業4.0、數位化轉型及蓬勃的新創企業,這些產業都有助創造就業機會並累積資本,屬於未來20至25年長期決定性領域投資活動,德國可做為台灣強大的合作夥伴。台灣與德國在全球創新指標中皆名列前茅,且在全球高生產力產業均占一席之地。這些數位化科技轉型,最終仍須創造新產品、實踐應用而後推向市場,因此台灣與德國於此方面深具合作潛力。 另外,台灣的5+2創新發展策略,幾乎與德國產業所關注的領域相符。林百科說,過去15至20年,德國在能源及循環經濟進展快速,強調永續發展及環境保護,許多德商已準備好與台灣企業合作。德國企業文化強調合作分享精神,德商並非只想秀科技、賣產品,罔顧客戶需求,這並非德國人的做事風格。德商注重雙向交流技術know-how,依據客戶需求,融入在地以共同找出最適切的解決方案。對台灣而言,這是其他多數工業化國家無法與德國相比之處,也是許多德商成功之道。 台電價便宜 要先找誘因 德國經濟辦事處明年將廣邀德商來台分享產業最新動態,與台灣民眾與企業交流討論。領域涵蓋節能效率、電力傳輸及交通等面向,例如住宅窗戶如何設計、調整材料能更省電、建築物整體設計和使用如何更節能、人潮眾多的購物中心內部門窗節電設計、教育大眾改善個人用電行為以省電。台灣電價相對便宜,要找出誘因或方法,讓家用戶願意主動關注能源議題並實踐節能省電。 林百科表示,即使在德國,這些都是需長期而推動的吃力工作,更何況在氣候、環境及思考模式都與德國不同的台灣。所以我們不能像學生在學校內學習一樣複製德國模式,而是要找出適合台灣的方式。第一步得先組成一個工作組織,邀請有興趣參與的德商及台商一同共襄盛舉。台灣是一個極具有潛力的好市場,如:台灣人均收入排名亞洲前段,而每人的能源耗用也排名世界前段,絕對值得更多來自德國資源的投入。 核電除役 也可向德學習 核電廠除役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投入許多時間、金錢和資源。台灣和德國的核電發展歷史相似,如兩國的國土面積都不足以大到有真正合適存放核廢料的地方,由於影響後代久遠,必須審慎以對核廢料的妥善處理及儲存。 德國於2003年關閉首座核電廠,至今擁有約15年經驗,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德國又再關閉了7座核電廠。與其他歐洲國家相較,德國在核電廠除役方面擁有領先技術能力。今年底台灣將除役首座核電廠,這是台灣建立相關核處理技術及產業的大好機會。如果台德業界合作,最終發展出因地制宜的know-how,台灣將可建立自主技術與產業。從德國經驗來看,核電廠運作及除役十分昂貴,得完成很多準備工作,如核廢料處理及安排其他能源供應等。著眼於此,德國與台灣都同樣不能沒有備妥解決方案,需要有前瞻思維和策略才能妥善因應供電問題。 工業4.0領域 可深化合作 就工業4.0而言,台灣和德國有極佳的產業結合。德國有強大的機械工業及深厚的數位化技術,如巨量資料收集分析應用;而台灣有許多先進ICT企業,擅長資料處理量測,也擁有實力堅強的機械工業。雙方在各自的專長領域都居市場重要地位。至於智慧機械或智慧製造或是物聯網等前瞻領域,除了彼此競爭之外,目前也有很多彼此可深化合作的機會,如共同與第三方建立相關產業或技術的新標準。一例就是需要制訂全新標準規範至會製造在機器與機器之間、人與機器之間的溝通及大數據的應用。主導標準制訂,成為改變遊戲規則者,將有利於取得未來市場領先地位。 台灣和德國雙方產業交流一直以來都十分頻繁,彼此領頭企業間的合作持續升溫。像是智慧製造領域的交流就十分熱絡,如Siemens西門子與Hiwin上銀科技和Bosch Rexroth與友嘉集團皆於去年簽訂合作備忘錄。其他產業也有多家德商陸續來台灣設立研發中心,如Merck默克、Evonik贏創工業及Linde林德。這代表在台投資德商對台灣極具信心及長期經營台灣市場的承諾。由於台灣在高品質產品製造方面獨具優勢,很多德商也把台灣視為企業在亞洲的技術中心。 此外,台灣與德國都面對人口老化及勞動人口下降的挑戰。勞動市場上缺乏具成熟技術能力的員工。因為除了一般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才之外,企業還需要受過專精技術且能熟諳實務的專才,才能確保工業生產順暢。因此,德國很早即發展出兼重實務及學術的雙軌制教育體系,培養出大量各製造領域需要的技術人才。許多國家也把這套體系統訂為本身教育體系的重要一環。現今產業走向製造自動化智慧化,更需要受過先進技術訓練的勞工來操作高度複雜的機械設備。 轉向教育界 助培養人才 德國經濟辦事處曾於12年前把雙軌制教育體系帶入台灣,評估台灣的技職教育體系,並提供專業諮詢,找出讓既有教育體系和業界需求更密切配合的方式,成功協助台灣教育部門推展建置。2009年結束專案後,轉移給台灣相關政府部門接手辦理。推廣時間尚嫌短暫,仍有改善空間。 隨著風力發電等新型行業出現(例如占全球陸上風力發電渦輪半數市場的德商Enercon就無法在台灣找到能維修保養其複雜機組設備的專業人才),德經處正與台灣教育部及勞動部討論發展適合新行業的雙軌制課程來培養技術專才,以因應業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