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翻身的真實血淚故事 絕對不要低估弱者的決心

一個人成功與否,並非取決於擁有什麼或家庭背景,而是取決於如何對待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圖片來源/owfiqu barbhuiya@Unsplash)

人並非生而平等,有些人生來就比別人強壯、跑得比別人快、腦袋比別人好。有些人生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無論做什麼事都能得到家人的支持與鼓勵;有些人的家庭情況則恰恰相反。所幸一個人成功與否,並非取決於擁有什麼或家庭背景,而是取決於如何對待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

我的朋友蘭斯(Lance)就是最佳例子。蘭斯出生於1956年,他的家是一棟由焦油紙搭成的棚屋,既沒有自來水也沒有電。蘭斯居住的區域是一個由農民組成的聚落,因此他自然而然成為農民,生活中除了務農便是釀私酒與氏族鬥爭。自從學會走路起,蘭斯便在自家土地上耕作、打獵、捕魚。他槍法神準,在7歲那年就獵到人生中第一頭鹿。

人並非生而平等

蘭斯的父親在他尚年幼時便拋家棄子,母親是文盲,家族中唯一識字的成員是他的奶奶,於是奶奶順理成章成了家中的萬事通。在她心中,《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的地位就與《聖經》沒兩樣,於是在家中堆了一沓又一沓。

1920年代晚期,蘭斯的爺爺阿契(Archie)與奶奶芮妮(Renee)還是美國人,為尋覓無主的土地並追求更輕鬆的生活方式,沿著華盛頓州山區的伐木道路一路北上,想找一塊落腳之地。直到幾年後,一名政府調查員才告知,他們的家園所在地並非美國,而是加拿大卑詩省。一夜之間,通往他們聚落的唯一伐木道路成了邊境通道,他們也成了加拿大人。

聚落裡的孩子完全沒上過學, 大人們也沒有教他們讀書寫字的打算,日子就這樣日復一日地過下去。直到某天,一名記者不知從哪兒聽說這個被群山圍的農民聚落,便撰寫了一份專題報導,佐以當地人的照片,成了新聞頭條。蘭斯還特地從圖書館找了份1960年代的相關文章給我看。我想就算是好萊塢,也沒法找到比他們更有說服力的演員。照片中,蘭斯的母親穿著一件皺巴巴的連衣褲,手裡拿著那把無論走到何處都要隨身攜帶的來福槍,身邊站著4個衣衫襤褸的孩子。蘭斯說當年他見到這張照片時,心中滿是疑惑,認不出自己是誰,因為他們家連一面鏡子都沒有。

21歲下定決心學識字,發現一道道機會大門

經媒體曝光後,社工人員立刻登門拜訪告訴蘭斯的母親,根據加拿大法律規定,孩子們必須上學。然而由於聚落位處深山,沒有道路連通到任何加拿大社區,因此蘭斯與其他兄弟姊妹只能先花一個小時穿越灌木叢、越過峽谷、穿過小溪,抵達山頭另一面的小徑,並在那裡搭乘巴士,駛過9英里碎石子路,才能抵達位於奇利瓦克的小學。

他們4人都從一年級開始念起,其中最小的才6歲,最大的已經9歲了,而蘭斯當年是7歲。對這些一貧如洗又目不識丁的深山孩子來說,在一年級教室裡首次見識到人類文明,必定是場超現實的體驗。蘭斯在學校體制中載浮載沉到九年級終於輟學,那時的他連餐廳菜單都看不懂。後來蘭斯犯了幾次法,在少年拘留中心待了一陣子,接著又嘗試了幾份工作;但最後都以離職作結。此時此刻,他的未來似乎不比過去好多少。

終於,蘭斯21歲時下定決心學會識字,學成後赫然發現面前出現了一道又一道名為機會的大門。他在1980年成為銷售員,專門推銷影印機與另一項跨時代產品:個人電腦。他跑遍各大公司行號推銷商品,並得出一個心得,那就是很多公司雖都想購買,但沒多少人知道如何使用個人電腦。

外在條件並不能決定人生走向

商業教戰守則第一條說「發現需求,滿足需求」,蘭斯用行動貫徹這項原則,創辦了一間電腦訓練學院。他入場的時間點堪稱完美,這項新事業成長速度驚人,取得了可觀的市占率並堅守陣地。在經營電腦訓練學院20年後,蘭斯便帶著鉅額財富提前退休。

如果讓青年時期的蘭斯接受IQ測試,我想得分應該很難達到平均數。那時他連大字都認不了幾個,家境清寒又住在深山野嶺內。無論用什麼標準來看,這一切因素都像是無法逾越的屏障,橫亙在他面前。然而,這些外在條件並不能決定他的人生走向。

在沒水沒電的山林間,靠著自給農業、打獵、捕魚、與人討價還價維生,需要超人的耐力、決心與自律精神。比起在城市中生活,想在原始的環境中生存要有更多延遲享樂的能力,以及求生的動力。蘭斯學會識字後不改本色,用相同的個性與情商認真看待設下的每一個目標,在鋼筋叢林中成為人生贏家。

內容來源:《財務自由的條件:破產青年脫貧翻身的真實血淚故事,6條原則改變你的一生》方言文化授權轉載。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從史前時代的「科技產品」探析臺灣原住民族的祖源 中研院陳光祖談「非主流」考古學研究
與失智海嘯賽跑 張玉玲致力開發失智徵兆的篩檢工具
空腹運動、劇烈運動恐造成低血糖風險...醫:糖友若血糖值在「這個區間」不宜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