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不好,心臟跟著壞!3警訊注意「心腎症候群」6成患者1年內死亡

52歲陳先生已經有6年的洗腎時間,3年前開始出現走路和爬樓梯會喘,有時甚至才走幾步路就喘不過氣,後來轉診至心臟內科做檢查,發現除了心臟瓣膜問題外,也確診罹患心臟衰竭,這一年下也漸漸無法上班,相當「心力交瘁」。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趙庭興表示,心臟衰竭的病友是由於心臟結構或功能異常而導致,以全球盛行率3%來看,台灣有近70萬人心臟已經過累。根據統計資料顯示,一旦發生心臟衰竭,約5成病友會罹患慢性腎臟病,若是心臟衰竭合併末期腎衰竭者,則有6成以上病友1年內死亡。由此可知,心臟或腎臟只要其中一方發生病變,就會互相影響。

延伸閱讀:
40歲後腎功能恐快速下降!飲食「2大關鍵」需注意



指標3大警訊:累、喘、腫

敏盛醫療體系總院長陳文鍾說明,心臟疾病包含先天性心臟病、心肌梗塞、高血壓心臟病等,而心臟衰竭是所有心血管疾病演變的最後階段,致死率最高。他提醒,心臟病變不是年長者專利,各年齡層都應重視自己的心臟健康,若有「累、喘、腫」3大症狀,應盡快至心臟內科做檢查,相關檢查如下:

  • 自我評估:累(常常疲勞)、喘(爬樓梯或者走一下就喘)、腫(身上有水腫現象)。

  • 心臟超音波:檢視心臟腔室、瓣膜等結構狀態,評估心臟收縮及舒張功能。

  • 血液檢查:監測BNP(B-type Natraretic Peptide, 心臟荷爾蒙)、NT-proBNP或Troponin(心肌旋轉蛋白)濃度,進一步診斷是否罹患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是一種會影響全身器官的疾病,症狀表現十分多元,及早發現並給予適當的介入是治療心臟衰竭的關鍵。特別要注意的是,「心腎症候群」的惡性循環對病友的影響更為劇烈。



心腎病變息息相關

台北榮民總醫院腎臟科醫師黎思源進一步說明,心臟與腎臟兩者的關係相當密切,心臟疾病因供應腎臟的血液不足會導致腎臟病變,腎臟疾病也會因體液與電解質不平衡使得心臟負擔增加,而導致「心腎症候群」(Cardiorenal Syndrome,CRS)。

多數洗腎病患對於心腎症候群並不熟悉,容易輕忽心臟衰竭共病的嚴重性。根據2020台灣腎病年報資料顯示,洗腎患者3年內新發生併發症比率前3名為:

  • 缺血性心臟病:21.3%

  • 消化性潰瘍:19.5%

  • 心臟衰竭:19.3%(洗腎患者死亡人數當中有心臟衰竭者高達5成)

此外,血壓高更可能會引起腎臟疾病與心臟疾病的發生,一旦高血壓合併腎臟疾病則容易引發心臟衰竭,且預後通常不佳,因此積極控制血壓也是預防疾病惡化的重要關鍵。

延伸閱讀:
久倦、血尿⋯其實腎已壞!醫:不想洗腎先「做這件事」



心臟衰竭已能獲得有效控制

心臟衰竭目前在醫學上已有多種治療可選擇,同時也能夠獲得控制。上述個案陳先生在與醫師及家人評估後進行手術,後續再持續用藥已將心臟衰竭問題控制良好,疲累和喘症狀已改善許多,現階段每個月固定回診追蹤即可,也順利重返職場工作。

趙庭興也表示,目前都已有協助心臟病患能夠保有良好心臟功能的藥物,平時也應同時遵守低鈉飲食的原則,並監控每日尿量及體重的變化,只要遵照醫囑、常常觀測自我健康狀態,心臟衰竭也都能獲得好轉與控制。

為提升民眾對心血管疾病的認識,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也舉辦了「全心分享愛-線上園遊會」,活動自即日起至11月3日止,連續5週,每週都有不同的活動,只要完成任務,就有機會抽到精美禮品。活動詳情可至「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