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性貧血早治療 打破腎心功能惡性循環

【華人健康網記者黃曼瑩/台北報導】隨著腎臟功能衰退,慢性腎臟病患容易有貧血問題,一旦患者出現疲倦、食慾不振、運動能力減少、反應遲鈍等症狀,必需儘速就醫,否則延誤治療,嚴重甚至可能奪命!(影音/攝影記者江旻駿)

腎性貧血早治療 打破腎心功能惡性循環
腎性貧血早治療 打破腎心功能惡性循環

台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盛行率都是世界第一,腎臟疾病已超過20年蟬連國人十大死因之一,保守估計全台約有1/8民眾可能為慢性腎臟病病患。慢性腎臟病併發症包括:腎性貧血、營養不良、肺水腫、心包膜炎、心血管疾病、高血鉀症、腎性骨病變、神經病變,其中又以腎性貧血最容易被疏忽,知道自己患病的比例僅3.5%。

腎臟病友併有貧血 會加速腎功能惡化、影響心臟功能

腎性貧血是腎臟病及腎衰竭病人因腎臟產生的紅血球生成素減少而造成的貧血,它與腎功能的損害程度有相關性。主要原因是,對於腎臟功能逐步退化的病人來說,由腎臟製造、用來刺激骨髓產生紅血球的紅血球生成素(EPO)產量也會逐步減少,造成貧血。

根據一項刊登在《刺胳針》的文獻統計發現,第4期慢性腎臟病友當中,有6成有貧血;而第5期腎臟病友當中,竟有高達9成患有貧血。腎性貧血不治療,除了會加速腎功能惡化外,更會影響心臟功能。

腎性貧血症狀不易分辨 常被誤認為老化而未及早就醫

如何知道自己有腎性貧血?由於腎性貧血的症狀不容易分辨,常被誤認為是自然老化現象,而未加以注意,臨床必須靠抽血檢驗加以確診。腎性貧血患者可能出現頭痛、頭暈、心悸、心絞痛、臉色蒼白、四肢無力、怕冷、呼吸急促、運動能力減少、性慾降低、月經不規則或食慾下降、疲勞與注意力不集中等。影響生活品質,導致患者營養不良、免疫力降低、感染率、住院率增加之外,也是造成更多心血管併發症的主因。

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中心主任暨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克林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會導致心臟功能缺損,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攝影/江旻駿)
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中心主任暨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克林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會導致心臟功能缺損,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攝影/江旻駿)

慢性腎臟病導致心臟功能缺損 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腎性貧血為什麼與心血管疾病有關?台北慈濟醫院腎臟透析中心主任暨腎臟內科主治醫師郭克林醫師表示,根據研究顯示,慢性腎臟病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險因子,心血管疾病也往往是慢性腎臟病患最常見死亡原因,病患貧血嚴重度與心血管疾病發生率、死亡率息息相關。人體心臟有4分之1的血液是流入腎臟,如果腎臟功能不好,加上貧血問題,不僅加速腎臟功能惡化,也會導致心臟損傷或心臟功能惡化;心臟、腎臟兩個器官存在著交互作用、陷入惡性循環,造成所謂「心腎症候群」。

心腎症候群其中一個建議治療為「矯正貧血」,貧血的治療對於慢性腎病病患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用來治療貧血的紅血球生成素,可以減少心肌細胞凋亡、抗氧化、抗發炎、減少心肌梗塞面積、促進新血管生成、預防心律不整、保護腎臟。

慢性腎臟病患要改善貧血 建議施打紅血球生成素

郭克林醫師表示,慢性腎臟病患要改善貧血,建議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提高造血能力,能幫助延後洗腎、保護心臟、改善生活品質。健保針對第5期腎臟病,血色素低於9 g/dL的嚴重貧血慢性腎臟病友,給付紅血球生成素治療。

目前有短效、中效以及長效三種,其注射頻率分別是每週注射三次、每週注射一次,以及每月注射一到兩次。醫師可視患者需求,調整施打頻率。

避免腎性貧血 及早診斷與治療

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有慢性腎臟病?簡單判別初期腎臟病「5字訣」:泡(泡沫尿)、水(腫)、高(血壓)、貧(血)、倦(疲倦),當覺得倦怠精神無法集中、食慾變差、睡眠品質下降、眼睛周圍浮腫、尿液次數頻繁、血尿或尿液呈現鐵色或棕色、小便泡沫增多、尿量突然減少或排尿困難、高血壓症狀(頭暈、頭痛)等,須儘速就醫,接受腎功能檢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