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突然腫痛,是痛風還是關節退化?醫揭「5種狀況」易混淆要注意

「痛風」被稱為富貴帝王病,是一種急性的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紅腫、發熱疼痛,原因主要是尿酸的結晶積在關節,發作時非常疼痛,走路更是疼痛難耐。但若腳突然腫起來,或有腳痛的情況,不一定痛風發作,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引起。醫師呼籲,若有相關症狀一定要就醫診斷,才能避免後患。




黃先生退休2年,原本晚上都還睡得安穩,這天竟然半夜覺得腳痛到醒過來。他發現自己左腳大拇指腫了起來,看起來紅紅的,要起身上廁所時,踩到地板更是痛到受不了,只好一拐一拐地走著。

延伸閱讀:
海帶芽、昆布鹼化尿液 防痛風上門

臨床上痛風病人表現的症狀常常是很典型的,痛風發作的時候,患者常在大腳趾或腳踝處感到紅腫熱痛,疼痛來得快,外觀上也會很快就變得愈來愈紅、愈腫。而且疼痛強度常在24小時,也就是1天之內就達最高。若是碰到、壓到也會非常痛,又常發生在大腳趾和腳踝,因此幾乎無法承重,患者不好走路。痛風患者會提到,可能之前有類似的經驗,然而最近變得疼痛愈來愈頻繁發作,且程度愈來愈嚴重。

痛風發作的原因是因為血中尿酸濃度高,而形成細長尖銳,像細針般的尿酸鹽結晶聚積於關節腔內,導致關節發炎腫脹。而要確診初次痛風發作,可從腫脹的關節腔、滑囊抽出尿酸鹽結晶。對於頻繁反覆發作的案例來說,患者關節受到破壞,呈現變形,因此做影像檢查時會看到骨頭受到侵蝕,邊界凹凸不順,甚至在皮下長出痛風石。

痛風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特性
痛風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特性




雖然痛風的時候血中尿酸指數會高,然而抽血倒不一定與痛風診斷有直接相關。研究發現一般無症狀的人可能也會有高尿酸血症,甚至在血中尿酸高達10毫克/分升之後,追蹤起來還有15年都沒發作痛風,因此抽血發現高尿酸的人,不一定代表就會有痛風。

然而,痛風被稱為富貴帝王病,以年長的男性患者為主,常常同時有高血壓,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使用利尿劑,與慢性腎臟病等問題。

延伸閱讀:
喝多恐痛風、傷腎!一次戳破「雞精」5大健康迷思

不過,並不是腳一腫起來,或有腳痛的情況,就一定是痛風。

若在腳腫痛起來之前,曾經撞到、踢到,要小心是否為「外傷」引起的關節疼痛,並找個X光確認是否有骨折。如果紅腫熱痛的位置不在關節上,可能是皮膚與皮下組織的感染,也就是「蜂窩性組織炎」發作。

如果關節疼痛的狀況是與日俱增,慢慢發作的,就可能是「退化性關節炎」,而不是急性痛風發作。在檢驗時,抽取出的關節滑液沒有發炎、沒有結晶沉積,而影像上會看到關節之間空間變小與骨刺產生。

如果關節發生紅腫熱痛之際,還有明顯的發燒與菌血症等感染事實,抽出的關節腔液白血球含量極高,並培養出細菌,這屬於「敗血性關節炎」,容易發生在曾經置換過人工關節的位置。

還有一種狀況被稱為「假性痛風」,患者同樣會表現出急性關節炎發作,腫痛不適的症狀,然而在抽取關節腔液分析後,並不會找到尿酸鹽結晶,而是找到焦磷酸鈣的結晶沉積,因此假性痛風是「焦磷酸鈣沈積疾病」,與其他代謝性疾病有關,像是甲狀腺機能低下,副甲狀功能亢進,與低血鎂症。

會類似痛風發作的幾種狀況
會類似痛風發作的幾種狀況

有幾個原因特別容易促使痛風發作:

● 喝酒(尤其是啤酒)
● 脫水(像是使用利尿劑或水分攝取不足)
● 肥胖
● 攝取高果糖漿(例如加糖冷飲)
● 吃了一堆高普林值的食物(肉類、海鮮)

既然這幾個原因都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看起來若能改變飲食、改變生活習慣,應該可以減少痛風的發作。然而在最近的一些研究裡發現,無論是採取低卡飲食,或是低普林值飲食,對降低血中尿酸值的幫助都不大。因此,即使患者平時變得很注重飲食,保持不菸不酒、不吃海鮮的習慣,血中尿酸濃度依然偏高,痛風還是會發作。

面對痛風,光是調整飲食並不夠
面對痛風,光是調整飲食並不夠




所以,生活習慣與飲食的調整,常常對於改變其他與痛風相伴的疾病會比較有用。但對於痛風的控制與治療,還是要有藥物配合,才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而弔詭的是,治療痛風與治療其他相伴疾病的藥物,有時候好像會互相「打架」。

舉個例子,平均看下來4個痛風患者裡,只有1位沒有高血壓,其他3位都同時患有高血壓。平常用來治療高血壓的藥物裡,有一些會讓人的血中尿酸濃度變高,而增加了患者痛風的機會。同樣的,若患者突然急性痛風發作,而需要使用類固醇降低發炎反應,這時高血壓就可能因此變嚴重。

因此,面對痛風發作,要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身體檢查、及抽取關節腔液做出診斷,並用秋水仙素、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藥先降下急性發炎反應,之後則要持續使用降低尿酸值的藥物好一段時間,來好好減少痛風反覆發作的機率。

(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為:腳突然腫痛,這是痛風還是退化?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