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癌徵兆必有血便?台大醫:最準一招判斷罹癌才可靠


【今周刊 文‧趙敏】

大腸直腸癌沒有症狀最棘手,仰賴症狀診斷不可靠

許多人以為大腸癌會常出現腹痛、便祕等,然而棘手的是,多數的大腸癌幾乎沒有症狀。「依賴症狀不太可靠,我們反而強調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不管有無症狀,50歲以上的人都應該去做大腸癌篩檢。」臺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內科部主治醫師邱瀚模說。

高雄長庚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治醫師陳鴻華說,大腸癌的症狀會依生長地方而有所不同,如果症狀反覆發生,例如腹痛、大便會流血、體重突然減輕許多,最好還是就醫檢查。

● 糞便帶血:大腸癌症狀中,比較重要的是出血。痔瘡因大便經過時磨破皮而出血,通常血量很大、呈鮮紅色,但是邱瀚模提醒,直腸癌如果靠近肛門,血也是鮮紅色,特別是50歲以後排便有血,最好不要一廂情願以為是痔瘡,很有可能是癌症出血,必須提高警覺。

● 腹脹、腹絞痛:乙狀結腸是大腸裡最細的地方,只要長了腫瘤就很容易出現症狀,可能造成阻塞、腹絞痛或腹脹等。

● 裡急後重:腫瘤長在直腸時,離肛門口很近,病人會一直有便意。陳鴻華說,這種經常覺得肚子痛或便祕想上廁所,但是去了又解不出來,屁股好像很重、要掉下來的感覺,稱為「裡急後重」。

● 貧血:陳鴻華指出,右邊大腸的管徑較粗,流血流到肛門口看不到,大部分都要做糞便潛血檢查才能判斷是否有癌症,不少病人不知道體內正在慢慢流血,常因貧血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大腸癌。

● 大便型態改變:大腸癌第二、三期比較會出現糞便型態改變,特別是靠近肛門的癌症,大便的形狀會因腫瘤型態變細或變水。

早發現早治療,預後才會好,是治療大腸癌的守則;依照不同期別的大腸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下一頁有更詳細的說明


早期癌治癒率高,術後定期追蹤治療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預後才會好,是治療大腸癌的守則;加上現今手術與科技進步,腫瘤幾乎都能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切除。陳鴻華說,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微創手術不僅恢復快、傷口小且美觀、免疫受損機會少,也比較不痛,住院天數可以提前約2 天出院,提早約2周回到職場。但就預後來說,傳統剖腹手術和腹腔鏡微創手術效果差不多。

依照不同期別的大腸癌,有不同的治療方式。邱瀚模說,0期是原位癌,用大腸鏡切除即可,幾乎可以完全根治;第一期原則上用手術,如果是很表淺的腫瘤,可以用大腸鏡切除,醫師檢查時需做很精密的評估,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第二期通常只需用外科手術切除腫瘤,並拿掉周圍的淋巴結,5年存活率約70∼80%。

當大腸癌期別愈高,淋巴結轉移的風險也愈大,如果淋巴結有癌細胞,可以合理懷疑全身都有癌細胞。第三期的病人有時手術完還要追加化學治療,目的是縮小或控制轉移腫瘤,5年存活率大約60%。

陳鴻華說,術前縮小腫瘤的輔助療法還包含放射線治療,目前多用於離肛門口較近的腫瘤,如直腸癌。一般直腸癌第二期以上就會建議做電療和化療,少數病人接受治療後,腫瘤可完全消除。

第四期癌細胞已經轉移到其他器官,治療以化療或標靶治療為主,除非大腸癌有造成阻塞的症狀,為了減緩情況可能需要開刀,否則到第四期如肝轉移,就不太需要開刀,5年存活率大概剩下10∼20%。

大腸癌第一、二期手術治療後,復發機率約在20%以下,第三期可能有30∼40%復發的機會,跟期別高有關係。陳鴻華提醒,確診後除了定期追蹤治療,平常多吃蔬果、補充水分,少吃油炸、肥肉、紅肉等食物,並保持規律運動,才能有效遠離大腸癌。

本文摘自《今周刊 生活i健康:你要知道的保健腸識》/今周刊


原文引自:大腸癌症狀會血便、裡急後重?台大醫:最準一招判斷罹癌才可靠

延伸閱讀: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