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費選項一定比健保的好嗎? 7大觀念一次釐清

面對各式各樣的自費選擇,首先得先了解「自費項目」指的到底是什麼。

Q1 既然有全民健保,看病不都是健保付嗎?

A:並不是。事實上,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醫療保健服務,在健保規則制定的時候,就被列在不給付的範圍中。包括:

①跟醫療行為本身無關的行政費用或特殊服務:掛號費、升等單人房或VIP病房的差額、住院膳食、申請診斷書、檢查報告複印,以及指定醫師及護理人員費用。

②偏向預防、無生命健康急迫性的治療:買保健食品、藥癮治療、非因疾病而做的健康檢查、醫美、非病態肥胖的減重手術、非受傷治療的牙齒矯正(包括牙齒美白、植牙)、非必要輸血、預防性手術(例如檢驗出有乳癌基因預先切除乳房)、不孕症治療(打排卵針、人工生殖或中醫藥調理等)、變性手術等。

此外,各類癌症或慢性病篩檢、新生兒疫苗、傳染病預防針,民眾常覺得不用花錢,其實這些項目也不在健保給付範圍,主要經費是來自國健署、疾管署或縣市政府。但孕婦的10次基本產檢是由健保給付。

③不能治癒疾病、以支持功能為主的醫療用具:包括助聽器、假牙、義眼、近視眼鏡、老花眼鏡、輪椅、柺杖、護膝、護踝、頸圈等。

④其他:藥局內就可以買到的藥品(包括成藥、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人體試驗計劃中的各種支出等。

Q2 為何有些手術、藥物,健保也不付?

A:通常是因為這些項目價格高、效益不夠好,或給付條件較嚴格。「這確實是目前最讓民眾困惑的部分,」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專門委員黃育文坦言。任何新藥、新手術或新式醫材上市後,都得先送健保署評估是否給付。但錢得花在刀口上,若治療效果沒比現有選項更好或實證研究還不足,健保可能就不會納入給付。

(圖片來源:pixabay)

例如心臟支架,有種可被人體吸收的新款式,因問世不久,缺乏長期安全性資料,曾發現可能增加血栓風險,健保署就暫不給付。微創手術若在美觀、臨床療效,沒比傳統手術好,也不會給付。

有些治療,則是因價格昂貴或使用人數多,一旦健保買單,恐衝擊預算。例如癌症免疫藥物,一次療程動輒上百萬,全台癌友約75萬人,要是人人都用,健保一年7,000億元預算全部用上都不夠付。

「有些藥物其實健保有付,但也因預算有限,通常只給病情較嚴重,或一線治療後無效的人,」員榮醫療體系總院長張克士舉例,像是PPI胃藥就須照胃鏡確認潰瘍後才給付,或一些癌症化療新藥,須先用第一線藥物無效後,健保才會給付。如果民眾想提前使用,不是不行,但就得自掏腰包。

還有一個原因,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健保署跟國際廠商議價時,廠商有時擔心給台灣價格太低,其他國家也會跟著砍價。因此有時候,雙邊不退讓,廠商就可能放棄爭取健保給付,轉走自費市場。

Q3 自費的選項,一定比健保的好嗎?

A:不一定。就像上面所說的,被歸為自費的原因很多,有些反而是因為問世太短、實證研究不足,因此民眾千萬不要覺得「貴一定好」。

例如用達文西手臂來切除攝護腺腫瘤,確實比傳統手術好(健保也已開放給付),但在其他癌症上,醫界看法就不盡相同。每個人對於「好」的定義也不同。

「其實,健保跟自費的關係就像陽春麵跟牛肉麵,健保一定可以讓你填飽肚子、不挨餓,」張克士認為,自費的部分比較像是加值服務,提供更早、更快、更舒適或更省時的服務。

但是該怎麼判斷,還是得同時考量不同的疾病類型、病患狀況。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259期

延伸閱讀:

開刀被問加價購,該不該買? 2020最強自費醫療懶人包

自費醫療不當冤大頭 4原則確保錢不白花

陳時中要漲健保費?健保署署長證實:今年確有此規劃

台灣洗腎人數破9萬! 「最燒健保費疾病」前10名公開

不是變相的紅包!「非值班時間醫師出勤費」應由病人自費的4個原因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