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台灣】曾約農校長「時代聖人」之天上人間~~《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讀後

蔡榮芳教授第一本事關東海大學校史的巨著《從宗教到政治》(玉山社,2020出版) ,導引拙作《時代的聖人:曾約農校長》見諸民報(2020-03-12 ),初次試將天上「時代聖人」拉回人間,然而當時仍困於第一手資料難得,因此該聖人的拼圖總有缺陷不全的遺憾。

《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是蔡榮芳教授第一本事關東海大學校史的巨著。圖右為黃彰輝牧師/民報資料照
《從宗教到政治:黃彰輝牧師普世神學的實踐》是蔡榮芳教授第一本事關東海大學校史的巨著。圖右為黃彰輝牧師/民報資料照

蔡榮芳教授第二本事關東海大學校史的巨著《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於2022年12月由前衛社出版,藉由和東海校長遴選擦身而過的,鮮為人知的林攀龍先生(霧峰名人)典故,揭開曾約農校長「人間」事故塵埃,終於將懸疑一甲子的「留別東海」給予白話解讀。

當前學校官方資料,最新版是2022年10月釋出電子版,但仍屬「歌德派」,偏向保持「聖人」形象的鋪陳,蔡教授則根據國外資料,難得取用曾校長出任前後和聯董會祕書長之往來書函,整理出曾校長「凡人」形象的另一面,才能見識當年「大中國民族主義」文化與美國基督教文化交鋒兩年的過程。

被譽為台灣菁英的林攀龍博士,不只「大中國民族主義」文化容不下他,曾約農視他如「庸才」,即使連芳衛廉祕書長亦不把他考量在內,因為聯董會早有「意中人」的佈局,何況台灣人謙虛木納,無如當年曾約農的能言善道而雀屏中選。

蔡榮芳教授意味深長地把這兩位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作比對與分析,終於讓這位五十年代蔣朝的「時代的聖人」下凡人間。

蔡榮芳教授在《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一書中,比對分析「台灣菁英林攀龍」與「黨國嫡裔曾約農」兩人的想望與行徑,終於讓蔣朝的「時代聖人」(曾約農)下凡人間。圖/唐山書店粉專
蔡榮芳教授在《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一書中,比對分析「台灣菁英林攀龍」與「黨國嫡裔曾約農」兩人的想望與行徑,終於讓蔣朝的「時代聖人」(曾約農)下凡人間。圖/唐山書店粉專

一、曾約農教授的東海去來:美國基督教聯董會於1952年起,在二戰後及韓戰的冷戰氛圍中,決定接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請求(曾約農序首屆畢業紀念冊:「應本省基督教人士之請也」),在福爾摩沙設校。

當時的祕書長芳衛廉博士早已胸有成竹,且握有足夠的人才與資金,要在台灣「無中生有」創辦一所全新、迥然不同於舊思維的基督教大學。

然而,首次碰到「大中國民族主義」大石擋路的狀況,就是董事會已聘請的陳錫恩博士(前福建協和大學校長) ,卻因「政治不正確」被教育部否決就任東海首任校長;此一僵局持續無解,直到聯董會主席摩爾夫人親臨台灣,拜訪她的友人蔣介石夫人後,由當時的「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曾寶蓀副主委安排引荐曾約農教授,才解決首任校長難產問題(1955/03/26)。

但是曾校長的治校理念,表面上符合聯董會的創校藍圖,包括通才教育和基本勞作的「平民教育」內涵等,然而屬於裡層的文化衝撞,若非蔡榮芳教授專書揭露,其實情就無法衝破東海「特藏室」的藩籬,為外人所知悉。

林攀龍博士是林獻堂先生長子,畢生以興學為志,他是台灣菁英也是平民教育家,然「大中國民族主義」文化卻容不下他。圖:左起林猶龍、林獻堂、林攀龍/林獻堂博物館官網
林攀龍博士是林獻堂先生長子,畢生以興學為志,他是台灣菁英也是平民教育家,然「大中國民族主義」文化卻容不下他。圖:左起林猶龍、林獻堂、林攀龍/林獻堂博物館官網

二、曾約農校長辭職風暴:新書第六章「曾校長與芳衛廉博士意見相左,關係緊張,導致辭職(p.293)」首任校長是辭職的嗎?依官方資料記載:「先生在力辭不獲允的情形下,答應只做兩年,亦即承擔了創校的苦工。」「約老重視教育,不得不臨時受命出來領導。(李爾康祕書)」、「..如上述各項,董事會認為可同意照辦,則鄙人可先應聘一年,期滿後,除非雙方願意繼續,應作為自動解約 (曾函) 」、「辱荷本校校董會不棄以約農承乏首任校長,年邁學荒,勉允以兩年為瓜代之期,藉以稍盡綿薄。(首屆畢業生紀念冊,曾前校長序,1959) 」。

可見兩年為瓜代之期是「鄙人可先應聘一年,期滿後,除非雙方願意繼續,應作為自動解約。」的約定。

那為什麼兩年到期,卻演變成「辭職風暴」呢?事出必有因,蔡榮芳教授詳細分梳曾校長與芳衛廉博士關係緊張的原因,從任務不同、願景不同到校制不同等三個面向,整合出由裡到外的本質差異。

其中,在最基本的意識型態上分歧,就是曾校長要遵循蔣介石「反攻大陸」國策,芳祕書長卻為了「服務台灣島上的居民」、「適應台灣社會需要而設」,於是畢律斯會計長的美國式行政作風,加上第三學院設立的爭議,成為雙方爭執焦點,導致校長兩年任期(1957/07/31)的辭職事件,曾校長以「非關雞肋委塵埃」明志走人;相較於應聘時曾校長所表現的「謙沖自牧」,這辭職後的「連環爆」反應,狀況實在是天上人間。

曾校長最後以「非關雞肋委塵埃」走人,並退回校董會的薪水支票,相較於應聘時的「謙沖自牧」實是判若兩人,猶如天上人間。圖/民報資料照、東海大學校史官版
曾校長最後以「非關雞肋委塵埃」走人,並退回校董會的薪水支票,相較於應聘時的「謙沖自牧」實是判若兩人,猶如天上人間。圖/民報資料照、東海大學校史官版

曾約農校長的「人間」故事在辭職之後繼續演出:「前校長曾約農心不甘、情不願(p.299) 」1957年8月19日,代理校長吳德耀博士致函芳衛廉博士:「首任校長曾約農原本認為校方承諾他可續任,但沒實現,令他覺得丟臉、尷尬、甚至心懷責難….」、「前校長認為沒有實現許諾續任,讓他為難、名望受挫…」

曾校長辭職卸任後,越覺心不甘、情不願,因為他有被迫辭職的感覺,他和芳衛廉博士的心結越演越烈,「到期離職」雖經慰留,終竟演化成「前校長被迫離職,由於美國施壓」的誤會(吳德耀函) ,進而引起反對美國的「大中國民族主義」情緒。

由於他的憤恨是那麼強烈,以致於「退回董事會給他的等同兩個月薪水的支票」憤怒的目標指向「你的國家--美國」、「所有跟他接觸的人、似乎都有一種、有強烈的情緒、反對你的國家與東海(letter to Dr. Fenn, Aug.19,1957)」也可見1955年大學董事會遴選委員會提名台大教授曾約農時,「他的意願並不高。…後來他有條件地接受,只做兩年為限。」的官史記載,實有貓膩。

三、「留別東海」餘波盪漾:反對美國的「大中國民族主義」情緒,在吟完「留別東海」之後持續醱酵,蔡榮芳教授就在這「遴選繼任校長問題,吳德耀如何克服困難。(p.301))」章節中鋪陳鮮為人知的「東海隱史」。

由於吳德耀院長是聯董會芳衛廉博士屬意的校長繼任人選,他直接參與整個東海大學創辦過程,深得芳祕書長賞識與信任,不過在曾校長的眼中,他只是位好的「行政助理」。

1956年5月3日,曾約農校長在回覆芳衛廉博士的慰留信函中表示:「好好考慮任命吳(德耀) 院長當我的行政助理。有吳院長擔任大學第二號主政人,以及賈爾信博士(聯董會東海委員會主席、東海大學教育方案設計者)在此做為友人與顧問,我相信大學必然一切安好。」這是典型中國知識人修為的反諷。

吳德耀院長雖是芳衛廉博士屬意的校長繼任人選,也深得芳祕書長賞識與信任,但在曾校長的眼中,他只是位好的「行政助理」。圖:吳德耀校長與夫人薛瑛合影/中文百科全書
吳德耀院長雖是芳衛廉博士屬意的校長繼任人選,也深得芳祕書長賞識與信任,但在曾校長的眼中,他只是位好的「行政助理」。圖:吳德耀校長與夫人薛瑛合影/中文百科全書

至於在群起的黨國基督徒和教育部官員的評論中,吳院長也「不夠資格當校長」顯然地,吳德耀院長成了宣洩「大中國民族主義」情緒的箭靶,幸好,芳衛廉祕書長在外交上的雄厚人脈,才足夠化解繼任校長人選的危機。

四、「大中國民族主義」長相左右:近70年前的這段校史,衡諸當前的政治文化,蔡榮芳教授很感慨地做了結論:「這似乎反映中國國民黨統治台灣時期,許多在台外省人、知識人的心情。他們對美國抱著含糊、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渴望美國介入支持『中華民國』;另一方面,卻屢屢指責美國多方介入干預內政,宣洩其『大中國民族主義』情緒。」

時下在台灣的「統派外省人」不也如此宣洩其「反美為祖國」的情緒嗎?

總之,東海早期「時代聖人」的天上人間,呈現這種「大中國民族主義」的中原霸權文化,一直在大肚山上延續著,這個社會改變了東海,而不是東海改變了這個社會。

台灣知識人的林攀龍博士身影,投射在這廿世紀大肚山傳奇的東海大學,歷史學家見証著「歷史是過去與現在,不斷地對話」實在令人深思,更讓人警覺,中原霸權文化仍纏捲著這個社會所深藏的危機。

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