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鍾肇政」系列專題 硬頸精神一生寫照

【陳沿佐 范修語 綜合】

台灣文學巨擘鍾肇政離世,留給後人無限追思,客家電視台從今天開始製作「致敬鍾肇政」系列專題,從鍾老的硬頸精神、文學表現,甚至深入他的家庭生活,帶觀眾朋友一起來回顧,鍾老精彩的一生,今天首先要帶您來看到的是,鍾老是最先喊出客家硬頸精神的第一人,雖然曾有人提出質疑,認為硬頸這個詞帶有負面含意,但鍾肇政還是強調,硬頸象徵著不怕苦不怕難,不畏強權的勇氣,也正是他心裡客家精神,最真實的寫照。

這幾年,只要人們講到客家,提起客家精神,總是忘不了這句話。

總統 蔡英文(108.08.18):「硬頸的客家人不會怕困難,所以我們3年多這樣走來,到了現在,我們一樣一樣的政策都拿出來了,這就是我們客家人硬頸的精神。」

「硬頸精神」現在已經儼然成為客家代名詞,但它不只用來形容客家,還可以用來。

「圓夢 打拚,不能喊放棄,這個棒球路。」

2018年,一部以美濃國小少棒隊為主角的紀錄片,片名就叫做「硬頸向前」,硬頸精神可以拍成紀錄片,甚至連這樣的文創小物也買得到。」

台灣文學館祕書 洪秀梅(105.10.03):「我們最主要開發毛巾,就是也要跟其它的商品做區別,那也希望說用毛巾的方式,可以跟年輕人更接近。」

民眾 黃小姐(105.10.03):「很棒 很客家風味。」

「硬頸」這個詞,原本是客家話,用來形容人固執、不知變通,但在鍾肇政口中,卻成為〞不怕艱難 堅持到底〞的另類詮釋,由他帶頭倡議,賦予舊詞新的意義。

鍾肇政兒子 鍾延威:「作為一個作家,我想他一生都在對抗強權,一直都站在不公不義的對立面,尤其是以他的環境,我剛剛講的前20年,是日據時代、日治時代,之後一直到老,是另外一個統治集團,那時候所謂的文字獄是還在的,他們寫的東西都要經過審查,那是一種思想的管制,所以他想盡辦法在夾縫中來求生存,來找發表的園地。」

經歷過日本殖民,及國民政府高壓統治,不畏強權的鍾老,更與前輩吳濁流有著一份十年之約,將他的硬頸及叛逆性格,嶄露無遺。

鍾肇政兒子 鍾延威:「到了1975年,吳濁流又來了,聊一聊他說我要寫228,然後鍾老一聽差點嚇壞了,怎麼又要228,吳濁流說知道那個事情的,他們那一代的人已經漸漸凋零,這個是台灣最重要的事情,沒有人寫,不能沒有人寫,所以他決定要寫,那時候是寫就是台灣連翹,所以稿子最後面還有一張紙,還有一張紙,大意就是說這是他的親身經歷,他不寫不行,他希望10年、20年再發表,鍾老就認為這個應該是,吳濁流給他的遺言、一個交代,所以他就決定要翻了。」

來到位於桃園龍潭的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這裡如實記錄鍾肇政過去居住在此的生活樣貌,走進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築,更能按圖索驥鍾老的「硬頸精神」

記者 陳沿佐:「小小的房間,簡單的擺設,這邊就是鍾肇政老師寫作的地方,在這張桌子前面,他寫出了他最有名,像是魯冰花和濁流三部曲等作品,雖然說鍾肇政老師,他只是一個學校老師而已,家裡的環境也不是說很好,還有這麼多的孩子要養,不過他還是堅持創作,這就是他所展現的硬頸精神。」

桃園市客家事務局副局長 戴興達:「對來這邊參觀的人來說,除了可以穿越時空來感受,原本鍾老他的生活,他的世代的一個狀況以外,其實也可以在這邊多走一走,其實龍潭有很多以前,鍾老他除了創作以外,他散步的地方、他常去的教會,還有非常多的景點,未來桃園市政府客家局,會針對這個部分,會陸陸續續的,我們會把它盤點出來,也會重新來,把它做一個比較整合性的,慢慢把它打造它的一個文學地景。」

屋裡的鳥籠,是早期鍾肇政家庭經濟並不寬裕時所做的副業,希望賺點外快,儘管身處刻苦環境,鍾肇政還是在這裡發起文友通訊,用他的硬頸精神,串聯台灣本土作家,拚出一片大江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