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博館物件的記憶微型展 邀捐贈者「回娘家」

記者劉昕翊/臺北報導

為迎接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5月25日舉辦「物件的記憶-家藏、捐贈與新生」微型展,展品橫跨人文與自然領域,展現豐富多元的典藏面貌,並於今(16)日特別邀請自2019年以來的捐贈者「回娘家」,一同見證物件從個人回憶轉化為公共記憶的過程。

臺博館目前館藏文物及標本逾13萬件,其中「捐贈品」多達2萬6447件,同時,收藏建築圖13萬3000餘件,全數為捐贈品,是博物館典藏的重要來源;此次微型展從中精選物件展出,每一件都承載個人情感與家族記憶,也見證社會與自然的演進軌跡,並於今日舉辦記者會,不僅邀請黃銘志、林千翔及林慶棻等多位捐贈者親臨現場分享背後故事,也由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及臺博館長陳登欽代表向所有捐贈者致謝。

其中,人文領域的捐贈物包含謝碧蓮捐贈自幼所愛的蝴蝶玉珮與飾品,讓個人愛好轉化為社會共享之美;阮惠玫捐贈祖母親手縫製的婚服,訴說女性技藝與家族情感;陳怡靜捐贈祖母陳王金英助產士證書,見證臺灣高生育率的過往。自然學門的捐贈品中有陪伴無數學子學習礦物與地質知識的標本,原為臺灣大學教授譚立平與王鑫教學所用,為地質學知識傳承的重要證據,以及國立臺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黃銘志捐出的深海生物標本,包括,從基隆漁港購得的「海神後海螫蝦」,以及發現並命名新物種的「猶加敦深水蝨」正模式標本,實踐「讓臺灣的深海物種被世界看見」的初衷。

徐宜君指出,此次展覽以「物件的記憶」是好的命題,每個捐贈者所捐贈的物件,可能是來自其家庭或家族,也有來自社會中各領域所研究的各種面向,透過捐贈可以呈現物件不同的記憶與意義,更讓這些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能夠傳承下去,並且帶來新生命。此外,響應國際博物館日,臺博館於5月17、18日提供免票入館,並有親子工作坊、外語散步導覽、環境教育課程、環境議題影展等多元活動。餘更多活動資訊可至臺博館官網查詢。(https://www.ntm.gov.tw/)。

臺博館今日舉辦記者會,不僅邀請多位捐贈者親臨現場分享背後故事,也由文化部常務次長徐宜君及臺博館長陳登欽代表向所有捐贈者致謝。(記者劉昕翊攝)

為迎接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5月25日舉辦「物件的記憶-家藏、捐贈與新生」微型展。(記者劉昕翊攝)

「物件的記憶-家藏、捐贈與新生」微型展精選物件展出,每一件都承載個人情感與家族記憶,也見證社會與自然的演進軌跡。(記者劉昕翊攝)

陳怡靜捐贈祖母陳王金英助產士證書,見證臺灣高生育率的過往。(記者劉昕翊攝)

在「物件的記憶-家藏、捐贈與新生」微型展中,謝碧蓮捐贈自幼所愛的蝴蝶玉珮與飾品。(記者劉昕翊攝)

國立臺南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黃銘志捐出的深海生物標本,包括,從基隆漁港購得的「海神後海螫蝦」,以及發現並命名新物種的「猶加敦深水蝨」正模式標本。(記者劉昕翊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