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教授簡旭伸:人造雨及確保藍天科技恐引發道德質疑

臺大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教授簡旭伸,對中國大陸目前積極發展人工影響天氣(即人造雨)的科學技術,呼籲外界應更謹慎面對科學家從事地球工程,所帶來社會發展及國際局勢影響。他舉例,例如政策刻意人為增強豪雨或暴雪,若導致人員或牲畜傷亡,到底算是「天災」?還是「人禍」?將引發道德質疑。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及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教授簡旭伸,昨(七)日於科技部舉行「新版人定勝天『馴化天氣』的人與自然新關係」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他以多年來研究直指,儘管世界氣象組織並不鼓勵各國動用國家資源,發展人工影響天氣技術,但中國大陸卻反其道而行,不僅廣設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除在糧食、水、生態危機等議題上多所著墨,甚至在許多省市大型戶外活動也要求「確保藍天」(不下雨),最知名的案例就是二○○八年北京奧運開幕式當天晚上,成功達成不下雨目標,而此一案例也突顯政策為達目的不計成本、不顧專業意見的現象。 簡教授再以二○一二年倫敦奧運開幕式曾用一朵雲調侃倫敦多變天氣為例,說明威權與民主國家在「國家|自然關係」上的差異,相對民主國家日常生活與天氣和諧共處,威權國家卻展現積極控制天氣的國家能力與權力。他強調,對比過去馴化自然(taming the nature)多數是針對平面上環境生態,現在已擴大到直接馴化天空,與近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提出,人類應謙虛面對大自然挑戰的調適與減量作法大相逕庭。他呼籲,人類關注氣候變遷與環境永續議題,在借助科學技術同時,也應關注科學技術過度使用的問題,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進行跨領域合作,才能促進更具人性化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