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藝中心推「走向島嶼中心 閱讀在地工藝」走讀活動與文化講座

圖說:響應文化部走讀臺灣活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走向島嶼中心,閱讀在地工藝」為主軸,推出3條走讀路徑。
圖說:響應文化部走讀臺灣活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走向島嶼中心,閱讀在地工藝」為主軸,推出3條走讀路徑。

【記者蔡富丞台北報導】響應文化部走讀臺灣活動,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以「走向島嶼中心,閱讀在地工藝」為主軸,推出3條走讀路徑,並結合主題書展、閱讀市集及線上講座等系列延伸活動,總計超過5千人次參與,獲得熱烈回響,跟隨作家、文化工作者及在地講師,從「霧峰林家之於臺灣工藝之父」、「埔里手工造紙產業」到「埔里噶哈巫織布工藝復振織路」,深入瞭解臺灣傳統文化工藝的起源與欣賞傳統工藝之美。

一行人揮動著「走讀臺灣」的綠色旗幟,跟隨著在地講師的腳步,來到充滿文化與故事的臺中市霧峰區,沿著臺灣工藝之父顏水龍的歷史腳步,經由臺灣美術文史研究者陳凱劭講師,一路走過顏水龍故居經過萊園中學(現明台高中)再到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和景薰樓。霧峰林家第九代傳人林俊明董事長在13日的講座中提到『霧峰林家家族對這塊土地有深深的眷戀之情,這種愛國情節從早年墾殖發跡與壯大建設,到宣廣體驗此次行腳走讀活動,許多事物會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消逝,但珍愛土地的心意是不會改變的,透過文本的閱讀,流長的歷史文化,將由你我世代「走」下去。』

第二條路徑從識紙、造紙到食紙,一連串豐富的體驗,從頭認識孕育埔里的手抄紙文化底蘊。在愛蘭橋頭南港溪畔有1935年日本人創立的埔里第一家造紙廠,走過紙廠林立的全盛時期,再面臨產業式微而調整經營策略轉型為技術研發與觀光教育,以創新環保延續手抄紙文化的生命。透過陳義方講師蒐藏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它們承載的是不同時空的記憶,記錄每個時代所經歷的生活軌跡,演繹著沒落與振興的過程。

最後一條路徑則是埔里噶哈巫族織布工藝復振織路,傳統文化的斷層跟消逝是部落共通性困境,文化傳承及扎根更是近年來的重要課題,本條路線邀請到部落返鄉青年潘正浩擔任走讀帶隊,以「織布文化」(mutuun)為主軸出發,從語言、織布工藝、傳說故事到部落美食,一窺神秘且傳奇的噶哈巫族。透過走讀,結合文本及路徑,找回部落的傳統文化和生活脈動,同時也為社區重建人力,達成部落永續發展。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張仁吉主任表示,走讀路線的相關書籍,同步在本中心工藝資訊館設置主題書展,並在活動期間結合閱讀市集、資訊館內活動與在地樂團演出,以慶典形式熱鬧呈現,為的是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學工藝與生活的完美結合。此次活動獲得許多好評也樂見民眾走讀鄉鎮認識故鄉,期望透過在地特色與社區資源整合,落實推廣藝文人口的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