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模樣」今登場 用影像爬梳臺灣文化脈絡

記者黃馨瑤/綜合報導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在今(29)日推出「臺灣的模樣」攝影展,嘗試整理該中心及國立臺灣美術館的攝影典藏中,不同世代的本土攝影家們眼中所看到的350件「臺灣」作品,希望藉由這些不同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啟發觀眾關於臺灣文化脈絡的思考。

「臺灣的模樣」攝影展由導演、攝影家黃建亮策展,透過67名臺灣攝影家的350件作品,看見1930年代後臺灣文化發展的軌跡。展覽分為「我們-所在」、「我們-日常」、「我們-儀式」、「我們-走過」4大展區,以攝影原件及數位影像交錯呈現,鋪陳臺灣的地貌景觀、日常即景、風俗信仰與時代印記。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本次展出作品包含眾多不同世代臺灣攝影家的經典作品,更運用大量動態投影及顯示設備,創造出數位影像與原件攝影作品之間的呼應與對話。觀眾至攝影中心臺北館觀展,漫步在作品之間的同時,也能夠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描繪出自己對「臺灣的模樣」的理解與詮釋。

整個展覽以靜態的「攝影原作」與動態的「數位呈現」平行展示相互呼應,也是一種在攝影展覽形式上的嘗試與挑戰。作品主題涵蓋多元,比如柯錫杰作品〈月世界,台灣〉,在交錯著視覺幻象的構圖中,形成穩定卻又隱含盎然動態的風格,山脈前方那一泓如鏡面般的湖水,讓超現實式的映照幻覺,成為了憑添作品玩味的魅力所在;劉亦泉作品〈郵局〉記錄了當時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在寫實攝影中卻流轉著細膩、抒情的濃郁時代氣韻。

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在今日推出「臺灣的模樣」攝影展。(圖取自文化部官網)

柯錫杰作品〈月世界,台灣〉攝於1962年,在交錯著視覺幻象的構圖中,形成穩定卻又隱含盎然動態的風格。(取自「臺灣的模樣」展覽手冊)

劉亦泉作品〈郵局〉攝於1965年,記錄了當時時空樣貌下的影像切面。(取自「臺灣的模樣」展覽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