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天災共存!建物韌性升級 目標「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9月21日是國家防災日,有鑑於花東強震,釀成房屋橋梁倒塌及民眾死傷,因此更新正確的防災知識成了必要功課。根據國際研究發現,當超大型災害發生時,自助的重要性大於互助,更遠大於等待政府救援,因此台北市長柯文哲也在災害演練中提醒,遇到天災時,民眾必須想辦法自救和互救,才是成功存活的關鍵。

圖/TVBS
圖/TVBS

9月21日早上9點21分,地震警報響起,聚集在避難地點的同學們,壓低頭部和身體,利用書包就地掩護。

主震結束後,就怕餘震不斷,必須將人群儘快疏散到操場,同一時間,通報組還得清點人數,假設學生失蹤或受傷,相關處置也有SOP。專家警告,全台36條活動斷層中,以台北市的山腳斷層最危險,尤其轄下7成以上建物屋齡都超過30年,一旦強震來襲,後果將不堪設想。

台北市長柯文哲:「921大地震之前,台北市的房子沒有特別要求防震的標章,那之後才有,所以我們那些老舊房子的確是要處理,所以有個叫防災型都更,如果在台灣的營造的能量,可以應付的狀態下,我們會用最快的速度,把這個都更做完。」

圖/TVBS
圖/TVBS

國家防災日前幾天就碰上花東強震,好巧不巧,花東從9月21日凌晨開始,又連續出現至少8起餘震,最大震度2到4級不等,學者研判,這波連環餘震,可能維持一個月以上,不過還無法斷定,台灣是否進入地震活躍期。

台大地質系教授郭陳澔:「很大擾動之後,慢慢慢慢這個地殼要平衡,它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嘛,就慢慢達到某種程度的協調,規模愈大它的餘震的時間,然後它的餘震的規模,基本上也是相對比較大的,那它是會隨著時間慢慢衰減的,在這一兩個月之內,你可以預見基本上那種34(級)的啊,那種基本上應該會蠻常見的。」

TVBS記者戴元利:「民國88年921地震過後,全台高中國中小的校舍,都已經陸續進行耐震評估和補強工程,今年底前每所學校都能符合規範,務必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災難無法預知,只能想方設法與地震共存,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從921過後,便持續強化建築韌性。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吳俊霖:「這個地震來的時候,它的搖晃那我們手一鬆的時候,它很快就可以停下來,一般的結構它搖晃的時間會久。」

大樓底下闢建耐震層,用橡膠和金屬鉛打造的支承墊可抵消掉地震波,搭配耐震鋼筋和阻尼器,讓建築可承受的位移距離長達55公分。

圖/TVBS
圖/TVBS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吳俊霖:「它裡面的這個橡膠呢可以隔震,但是它中間有個鉛心可以協助消能,因為你如果都是只有橡膠的話,上頭結構重物壓下去它會被這個壓扁。」

繼續深入實驗室,模擬房屋的鋼梁有5米高,研究人員用千斤頂,從側邊和上方施加壓力,看看結構該如何補強。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中哲:「大部分我們台灣房子垮的原因,都是一樓結構一樓壞掉,那一樓壞掉就是因為它,除了在這個側向地震力,地震來的時候它會這樣擺動之外,同時它的軸力會很大,這樣的話所以這個柱底就容易,在有軸力加彎曲狀況之下就容易破壞。」

研究中心另一處,還打造出耐震天花板示範場域,有韌性的耐震設計,是讓骨架跟著地震連動,而非固定結構,導致牆面互相拉扯。

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柴駿甫:「主要是斜的意思就是它可以有一些分量,可以提供出水平的一些拉力,所以這樣子至少在這一點呢,它也是可以稍微束制住,不會是整個大面積的一起產生晃動。」

地震難以預防,若能做好預警通報、防災演練,並搭配建築耐震補強,才能減災避災,成為強震威脅下的新生活模式。

更多 TVBS 報導
「921震23週年」奇蹟獲救孫氏兄弟!遇強震仍陰影
震不停!專家示警台灣恐進入強震高峰期 上次來臨是這時間點
離震央僅80K!南投鹿谷遇強震 民眾:喚起921記憶
逢「921」23週年!花東今已7起地震 全部極淺層

相關新聞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