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工研院攜手推氣象AI手語主播 聽障即時掌握天氣資訊【涉己新聞】
公視手語新聞找了新主播嗎?
其實這是由公視與工研院推出的新計畫,AI手語氣象主播。
只要輸入文字,就會自動翻譯為手語稿,再生成手語影片。
這中間要經過手語翻譯、骨架估測、及影像生成3個步驟。
工研院資通所技術經理李雅文說:「那目前在這樣的資料蒐集,其實應該說在手語資料,就是一般對話式的文字只有翻成手語的文字,這樣的語料庫其實是非常非常罕見而稀少的,那因為沒有資料,我們就很難去發展這一件事情。」
工研院為了訓練AI虛擬手語主播,在氣象領域找了公視手語新聞等影片,目前已經標註了222部,總時長約5小時,擷取出1298個單字。
工研院資通所組長王恩慈說明,「最困難的標註其實在中間的這一段,就是中間的這些所有的骨架肢體的標註,因為一般之前我們在做骨架偵測的時候,都只會做到大型的關節,問題是當我們進到手語的時候,它會進到手指關節,那手指關節其實非常多,尤其是這些點位你都要標到位的時候,標註系統會變得非常複雜。」
記者歐姵君報導,「今天是陰天,光是這兩個手語在做骨架估測的時候,就相當不容易。」
工研院工程師蕭柏宣也說明,「以這個影像來講,它是手指向前伸的動作,那手指向前伸你看它的畫面,從鏡頭的前方拍過來,其實你是看不出來他的手指是伸長且伸直,當然以骨架偵測來講,它也會變成說,它就變得像一坨擠在一起。」
骨架估測不清楚,產生的手語,手形就會不正確。讓人看不懂或看起來怪怪的,所以初期需要人力去一個指頭、一個關節的校正。取得骨架,還得讓每個手語單字順暢的接在一起,再產生影像。
記者歐姵君報導,「透過2D影片生成的技術,我們可以讓不會比手語的早安新聞主播也會比手語。」
經過變臉微調,將骨架套上外表,就能得到具象化的虛擬手語主播。
每一步都需要很多技術及人力投入,因此,目前先針對氣象及天災緊急情況來訓練AI,希望第一步是在地震或極端氣候下,來不及找手語翻譯時,可以透過AI手語主播,讓聾人朋友獲取資訊沒有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