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月報|藍箭航天完成12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天兵科技完成數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以及值得關注的熱點資訊

整理:劉年華

編輯:石亞瓊

配圖來源:Pixabay

九月新聞熱點

  • SpaceX:「星艦」原型機SN6成功完成150米試飛

在「星艦」(Starship)原型機SN5首飛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9月3日,另一架「星艦」原型機SN6在得克薩斯州成功完成150米試飛任務。相比於SN5的試飛,SN6試飛整體表現更加優越穩定,從加壓測試到試點火均未出現較大延遲或差錯,成功完成空中懸停和著陸任務。SN6原型機主要突破在製作工藝,該原型機由不鏽鋼製成。馬斯克透露,下一艘原型機SN8將進行20公里的試飛任務。

→SpaceX《STARSHIP: Service to Earth Orbit, Moon, Mars and beyond

  • Avant Space:計畫通過激光衛星,讓130個城市的十億人看見太空廣告

創立於2013年的俄羅斯先鋒空間公司(Avant Space)已開始生產兩顆廣告測試衛星,探索在太空中播放廣告的可能。先鋒空間公司在其官網上表示,計畫發射一組配備激光系統的衛星至30km的平流層,在夜空中投射圖像,覆蓋130多個城市,讓超過10億人看到廣告,即使在高光污染的大城市也清晰可見。

→Avant Space《Advertising in space: Exclusive channel to reach over 1 000 000 000 people

  • 空天界: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實施第一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9月15日9時23分,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此次成功發射的「吉林一號」高分03系列衛星由包括「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央視頻號」衛星在內的3顆視頻衛星和6顆推掃衛星組成,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副總指揮金鑫介紹,這是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繼2019年成功完成首次海上發射技術試驗後,實施的第一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空天界《一箭九星!「長十一」實現我國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

  • 銀河航天:銀河航天超級工廠落地開工

2020年9月28日,銀河航天與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為南通開發區)正式簽署落地協議,銀河航天將在南通開發區投資建設衛星互聯網產業示範項目,重點打造新一代衛星研發及智能製造基地,銀河航天衛星智能超級工廠將向年產能300-500顆衛星邁進。

這是本月第二個衛星製造工廠開工的新聞。9月1日,九天微星的唐山衛星工廠開建,計畫2021年初建成投產,預計年產能超過100顆百公斤級衛星。國內的衛星製造領域正走向量產的追趕建設階段,相比之下,SpaceX和OneWeb的衛星裝配線目前已達到120顆/月和30顆/月的產能,規模效應已逐漸形成。

→銀行航天漫遊指南《銀河航天超級工廠落地開工,中國衛星互聯網正式開啟星座時代

九月融資解析

商業航天領域,繼八月份「星際榮耀」宣佈完成創下國內商業航天領域單輪融資紀錄的近12億元B輪融資後,「藍箭航天」在九月份緊隨著宣佈完成12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天兵科技」完成數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商業航天領域進入了融資的分水嶺,頭部項目開始獲得越來越多的融資,技術和產品迭代缺乏里程碑進展的項目,則開始陷入融資難的困境。

商業遙感領域,炙手可熱的芬蘭衛星公司ICEYE宣佈完成8700萬美元C輪融資,計畫在年內發射4顆小型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ICEYE是全球第一個有能力做到質量小於100千克的SAR衛星並獲得獲得1米以下高分辨率分辨率圖像的企業,在小衛星的高空間分辨率、高時間分辨率數據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國內融資大事件

  • 2020年9月,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藍箭航天)完成12億元人民幣C+輪融資,過去12個月,公司共獲得投資超18億元人民幣。本輪融資由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碧桂園創投、經緯中國、基石資本旗下上市公司聯合領投,同時還獲得了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湖州賽源政府基金,以及光速中國、歌斐資產、延福投資、沄柏資本、湖畔國際、融創投資的投資,老股東魯信創投、弋盛投資、聚卓資本繼續追加投資。本輪融資將為朱雀二號系列液體運載火箭產品的研製提供充足保障,持續構建公司獨有的中大型液氧甲烷火箭研製及批產能力。

  • 9月16日,天兵科技宣佈完成了數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這也是天兵科技半年以來獲得的第二筆過億元融資。本輪融資由浙大聯創領投,載合投資跟投,未來將主要用於助力天兵科技完成「天火」系列HCP火箭發動機全系統熱試車、「天龍」系列液體運載火箭的首飛投產和人才隊伍建設。

國際融資大事件

  • 芬蘭雷達衛星公司ICEYE9月22日宣佈在C輪融資下籌得8700萬美元。自2018年首次發射以來,ICEYE已經發射了五顆衛星,並計畫今年發射另外4顆小型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該公司計畫建立一個衛星星座,在全球任意區域做到每天4次重訪。ICEYE成立於2015年,目前擁有約200名員工。曾領投A輪和B輪融資的硅谷風投機構True Ventures再次領投了C輪融資,來自波蘭、芬蘭、美國、英國等國的原有投資方選擇繼續跟進。值得關注的是,歐洲航天強國盧森堡也有新資本加入其中,這對ICEYE的業務拓展將有較大幫助。

近期人氣觀點

  • 據澳大利亞每日航天網2020年9月1日報導,根據最近的一項研究,未來幾年內全球商業衛星圖像市場的年增長率將超過11%。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災害監測——這些只是衛星成像眾多應用中的幾個方向。隨著技術的發展,圖像質量不斷提高,獲取圖像的成本也在不斷下降,預計相關市場將在未來幾年將呈動態增長。

→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 吳永亮《【Commercial Satellite Imagery】商業衛星圖像市場增長迅猛

  • 隨著政府支持以及社會資金的增加,中國商業航天領域正處於騰飛的邊緣。2020年業已見證,除此以外,包括發射驗證新技術的衛星、嘗試發射(雖然失敗一次)中國第一枚帶有超過1000公斤有效載荷的商業火箭以及政府支持航天應用發展的規定。簡而言之,儘管在2月和3月的大部分時間裡由於新冠疫情一度停產,但中國在航天領域已強勁反彈。

→衛星與網絡 BlaineCurcio 沈永言 《2020,中國商業航天的轉折點

  • 只因為Starlink那樣,很新穎、很神奇,所以就要搞Starlink那樣的,要不然不夠高大上,要不然無法立項,要不然無法融資。這結果可能作繭自縛,把自己弄死。可能的解決思路是:小步快跑,趕緊干、趕緊往天上打,有什麼本事造什麼衛星,把現有條件利用好,集中力量搞研發,別弄那麼多概念和噱頭分散一線戰鬥力,悶頭先把研製流程中的利益相關方的目標對齊,把管理做好,包括研發管理、生產管理和質量管理,不是天天喊著互聯網思維嘛,依靠現有戰鬥力,短時間內先搞個幾十顆往上打,佔住頻率和軌道,同時驗證技術、快速迭代方案,邊干邊完善,想追著熱點跑,也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

→VCPE見聞 小白總和他的朋友們《中國為何造不出星鏈

原創文章,作者:劉年華。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