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慈中醫專欄】中醫安好眠 治療失眠妙方

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失眠的定義為,出現入睡或維持睡眠的障礙,使睡眠品質變差或時間減少,若每週超過三次以上,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就稱為慢性失眠,少於一個月稱急性失眠。台灣睡眠醫學學會2019年的調查發現,全台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10.7%,以50至59歲最多,且女性遠多於男性。

失眠的類型有以下四種,①入睡困難型:兒童或青少年,在30分鐘內沒睡著,成年人在1個小時內沒睡著。②時睡時醒型:晚上睡睡醒醒,醒來的次數超過2次;或是半夜醒來超過30分鐘還無法再入睡。③長期淺眠:長期在淺眠狀態、深層睡眠時間過短,睡眠品質欠佳,早上起床時仍覺疲憊。④早醒型:比平時習慣性醒來的時間早1個小時以上,例如平常七點起床,現在凌晨四點就醒了,或整體睡眠時間短於5個小時。

從失眠的病因來看有兩種,①原發性失眠: 找不出明顯原因造成的失眠。②次發性失眠: 有明顯原因引發的失眠,例如疾病引發,包含心肺功能疾病或使身體明顯疼痛或不適之疾病,皆可能引起失眠;藥物亦可造成失眠,包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飲料、類固醇及某些降血壓藥及治療氣喘的藥;精神疾病也會引發失眠,包含焦慮及憂鬱等。

中醫對失眠的認識,如 ①《靈樞‧ 大惑論》:「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靈樞。大惑論》提出“陽不入陰"為“不寐"的主要病機。②《素問。逆調論》提出“胃不和則臥不安" 的觀點。③《素問‧ 病能論篇》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臟有所傷。

而中醫治療失眠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 中藥:① 緊張、焦慮、情緒不穩、壓力大所導致的不易入眠→柴胡加龍骨牡蠣湯② 五心煩熱、口乾津少、舌紅少苔、脈細數的失眠→黃連阿膠湯③ 長期熬夜讀書、用腦過度、心肝血虛,虛熱內擾之失眠→酸棗仁湯、天王補心丹④ 因驚恐多噩夢,易於驚醒而失眠→安神定志丸⑤ 心氣不足、心陽虛寒,虛寒性體質,畏寒的失眠→柏子養心丸⑥ 胃不和則臥不安,腸胃蠕動功能差又失眠(副交感神經功能低下)→半夏瀉心湯⑦ 胃脘脹,苔白(厚)腻,痰濕體質,虛煩不得眠→溫膽湯⑧ 急躁易怒,目赤口乾而苦,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弦數的失眠→龍膽瀉肝湯

2. 針灸: 針刺或按摩以下諸穴有安神之效,有助放鬆及入眠① 內關穴: 手腕橫紋以上三指寬處(2寸),兩筋之間② 神門穴: 腕掌橫紋上,尺側腕屈肌腱橈側凹陷處③ 翳明穴: 翳風穴後1寸④ 風池穴: 平風府穴,斜方肌外緣⑤ 安眠穴: 翳風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⑥ 安眠一: 翳風穴與翳明穴連線的中點⑦ 安眠二: 翳明穴與風池穴連線的中點⑧ 三陰交穴: 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⑨ 太衝穴: 足背第1~2跖骨間,指縫後約2寸隙的凹陷處⑩ 百會、四神聰

3. 推拿: 睡前捏脊,以姆、食、中指捏起骶骨末端處皮膚,沿著督脈向上捏到大椎穴處(由下往上捏),亦可沿著膀胱經由下往上捏,可放鬆身心、安定神志,有助入眠。

4. 刮痧: 睡前可從脖子後的風府穴、風池穴,沿著膀胱經,由上往下順著刮到兩邊肩膀,可讓肩頸肌肉放鬆,容易入眠。

5. 食療: 銀耳蓮子百合羹,銀耳滋陰潤肺,蓮子可養心氣、寧心安神,百合養陰潤肺、清心安神,適合口乾津少、虛熱內擾的陰虛型失眠。

6. 睡前溫水泡腳,以40oC左右的溫水泡腳,至少淹過1/3小腿,浸泡20分鐘,不僅有助入眠,也可促進血液循環。

撰文/傅朝麟醫師(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圖片/TC news新聞中心繪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