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老子來掌舵當代的內政外交,是否能做到「治大國如烹小鮮」?

文:梁豫

當今國際關係研究主要專注於上世紀發揚光大的三大理論:現實、自由和建構主義。可是外交理論僅止於理論層面,不同外交理論門派的學者們常針鋒相對,並反對別派的一家之言。然而持平而論,這三大理論各有其局限,若老是用一個理論,無法順理成章地理解變幻的國際局勢和建議應時的外交策略。

國際關係發生於國際體系之中,而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出現了國際體系的便是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又已發展出派遺外交官、不殺來使等國際法。那時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與當前的國際局勢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其實差別不大。百家的爭鳴,無不想解決問題。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老子學說展現出獨特的魅力與啟發性 。

老子的學說雖蘊含豐富智慧,但在現代社會中,許多理念的實踐困難重重。例如,《道德經・小國寡民》篇中描繪了老子的理想政治模式:

小國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勿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舟車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段文字呈現了一幅簡約文明的圖景,強調人民生活簡樸,各國相安無事。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各國間的經濟和文化依存度日益加深,要完全實現「不相往來」的自治狀態幾乎是不可能的。

與此同時,現代科技的發展使信息流通高度便捷,人手一機的數位時代讓「低度文明」的實踐更顯遙不可及。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小國寡民》的思想毫無價值。我們可以將其核心理念進行現代化詮釋,並融入到「老子國際關係理論」的框架中,為當代國際關係提供新視角。

內政:簡約生活與自足政策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在其經典著作《外交》中指出:

外交政策的基礎是國家的內部實力,而這種實力源自於內政的成功。

簡而言之,外交是內政的延伸。在《小國寡民》中,老子以簡約為核心的治理理念也能對內政提供啟示:他提倡自足自守、減少外部依賴,並專注於提升人民的幸福感,而非一味追求經濟增長。

現代社會中,我們不難發現,經濟增長與國民幸福感並非總成正比關係。老子強調的「少私寡欲」與當今可持續發展理念不謀而合。減少對物質的過度追求,推廣低物慾的生活方式,不僅有助於提升社會的整體幸福感,也能減輕對外部資源的依賴。

以中美貿易戰為例,高度依賴進口商品的國家在面對惡意關稅等壓力時,往往處於談判劣勢。老子思想若被現代化運用,國家應注重內部資源的自足性,從而降低對國際環境變動的敏感性,並強化應對外部挑戰的能力。

外交:大國包容與小國靈活

在《道德經》第61章《各得其所》中,老子深入探討了大國與小國之間的理想外交互動: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這段文字展示了大國應秉持謙和包容的態度,主動減少對小國的干涉,以取得小國的信服與合作。同時,小國則應靈活周旋,抓住機遇謀求發展。這一哲理在現代外交中有著鮮活的對應實例。以歐盟為例,這個國際大國集團通過發展援助和規範外交,採取「軟實力」塑造全球秩序,而非以武力擴張,正體現了「大者宜為下」的精神。

小國在國際社會中則需發揮靈活策略。例如,新加坡在外交政策上保持中立且靈活:經濟上與中國緊密合作,軍事上則與美國保持夥伴關係。此外,新加坡還勇於擔當中間人角色,促進國際對話與互信,展現了「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的精妙運用。

老子思想雖然源於古代,但其核心理念如簡約內政、自足發展與謙和外交,仍可為現代國際關係帶來啟示。將老子的哲學融入國際關係研究,不僅是對古代智慧的致敬,更可能為當前複雜的國際局勢提供別樣的思考路徑。

正所謂「Think Outside the Box」老子國際關係理論,可嘗不可?

延伸閱讀
若投資者遇到新創刺殺CTO憾事,能透過「契約賣回權」保障自身權益嗎?
從南港LaLaport解析「三井模式」:複製日本成功經驗可行嗎?台灣零售市場面臨哪些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