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日子還要過2年!大撒幣後怎麼拿走你的錢?一文讀懂全球通膨危機

後疫情的世界,恐怕不如想像中那樣美好。過去兩年為了救經濟,各國政府紛紛調降利率「大撒幣」,這使得股市大漲,就連加密貨幣等虛擬資產價格也節節攀升,全球進入牛市,在那段日子裡,可以說只要有進場投資,或多或少都能賺到錢。

不過賺大錢的盛況,在2021年下半年慢慢出現變化:股市、加密貨幣下跌,市場跌進熊市,生活中吃的、用的開始漲價,消費者必須掏出更多錢才能支應。

這一切都跟新聞上常看到的關鍵字「通貨膨脹」(inflation)有密切關聯。根據台灣主計處公布最新數據,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為3.59%,創下14年來新高,這意味著若去年6月一杯咖啡價格為100元,今年必須付出103.59元才買得到。

通膨 圖/數位時代製作
通膨 圖/數位時代製作

我們將進入高通膨時代,小至日常生活的小確幸,大至國家經濟發展都將受到衝擊。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提出警告,高通膨已成為全球經濟前景最主要威脅,各國都無法倖免。

通膨 圖/數位時代製作
通膨 圖/數位時代製作

什麼是通貨膨脹?會帶來什麼影響?

口語上簡稱的「通膨」,指的是在市面上流通的通貨(貨幣)太多,但可以提供購買的商品卻沒有那麼多,導致物價在一段時間內以相當的幅度上漲,也可以解釋成等值貨幣「實質購買力」的下降。

以上班族每天都要喝的咖啡來說,過去一杯美式假設新台幣50元可以買到,因為通膨漲價到55元一杯,在薪資所得不變的情況下,同樣的錢每個月能購買的咖啡杯數就降低了,這就是通膨所帶來的影響。

經濟學家常用來評估通膨的指標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 CPI),透過數字可觀察出一段時間內一般家庭購買生活相關商品、服務的成本變動;當CPI數字升高,代表物價上升,反之則代表物價下降。

雖然物價上升讓消費者荷包變緊,但通膨不見得對經濟全是壞處。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當通膨率維持在2%~3%時,因為物價小幅上漲,提升企業家收入,因此較有意願增加雇用員工、投資,對經濟成長、生產力有正面幫助,又稱為「溫和通膨」。

但當通膨率超過10%時,則稱為「惡性通膨」,人們會對貨幣信心動搖,甚至因為物價飆漲恐慌而搶購物資,對社會造成動盪。歷史上,非洲國家辛巴威在2000~2009年間,就因為惡性通膨,使得人民即便捧著100兆辛巴威鈔票,也只能購買3顆雞蛋。

全球高通膨現象從去年底開始陸續浮現,萬物齊漲成為常態,讓去年許多企業的加薪潮打回原形。造成這次通膨背後的因素有很多,可以大致拆解為3大項。

❶量化寬鬆政策: 美國聯準會(Fed)在2020年3月推出量化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QE),無限量收購美國公債與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目的是為了消除疫情可能對經濟帶來的傷害。市場上大量湧入的熱錢紛紛進入投資市場,股市、房市及虛擬資產價格應聲大漲,民眾吃大餐、豪華旅遊等消費行為也進一步推升物價,可視為這波通貨膨脹的源頭。

❷新冠疫情: 疫情自2020年初爆發後,因為各國實施隔離、封城等防疫手段,造成勞動力短缺、供應鏈受到阻礙,進一步導致供給不足。比方說晶片工廠生產不及,供貨短缺,影響到汽車生產;產品要運送到客戶手中時,碰上港口工人染疫人手不足,導致貨船塞港、物流大亂。

尤其今年上半年,中國上海長達3個多月高強度的封城與隔離,造成許多工業產品與零件無法順利出口,導致其他國家無法順利生產產品,使得全球供應鏈更加混亂。

此外,由於遠距工作趨勢,電子商品需求大增。2021下半年各國陸續解封後,報復性地添購家電、汽車等,消費者也更願意到餐廳、酒吧、商場等場所消費, 但當需求回升但供給跟不上需求,就會導致商品與原物料價格上漲。

❸戰爭影響: 今年3月俄烏戰爭爆發,造成能源、糧食價格上漲。俄羅斯是全球第3大產油國,僅次於美國及沙烏地阿拉伯;戰爭之前,全球每10桶石油中,就有一桶來自俄國;歐盟進口天然氣也有41%來自俄國。

烏克蘭則有「歐洲糧倉」之稱,是小麥、玉米及肥料的主要供應國,光是玉米出口占全球市場的19%,也是全球最大的葵花子油生產國。兩國開戰,進一步導致全球糧食、能源價格上漲。除了兩國本身生產的原物料,許多商品也遭受波及。

為了避開戰爭區域,全球航班陸續減少,導致挪威鮭魚出口供貨不足;台灣在3月時,許多日本料理店點不到鮭魚,或者價格調漲,就是受到俄烏戰爭影響。

通膨會造成物價成長遠高於薪資成長,社會中底層民眾痛苦感增加,而中高層會因為資金成本低,而不斷借錢購買資產和股票,背後所承擔的還款風險增加。

對抗通膨怪獸有哪些方法?

面對通膨巨獸、物價上漲,「升息」(lift rates)是政府可以採取的手段之一。原因是當物價上漲、通貨膨脹率上升時,如果利率不跟著升,通膨率就會高過銀行存款率。

此外,升息後借款利率也會變高,會使得個人、企業降低借貸意願,並加大還款壓力;也因為利息變高了,民眾更願意把錢存入銀行,流通的貨幣就會變少,可以讓原本過熱的投資標的物降溫(如:航運股、加密貨幣),供需回歸平衡,讓過熱的景氣逐步降溫。

升息手段也會降低個人和及企業花錢的意願,間接讓價格上漲速度變慢,因此升息有穩定物價效果。

如果沒有即時採取升息的解方,當物價持續上升,民眾還不出貸款,產生許多違約交易,會進一步造成企業倒閉和裁員,以及個人無法還款而破產等可怕的連鎖後果。

為了防止通膨帶來嚴重的後果,各國央行會根據通膨走勢調整貨幣政策走向。比方說今年3月,美國聯準會(Fed)為了因應疫情衝擊經濟,帶頭宣布升息1碼(0.25%),這也是自2018年以來首次升息;台灣央行隨後跟進升息1碼,是十年來首度升息。

6月份,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在眾議院聽證會發表經濟看法時,承諾聯準會絕對會「無條件」對抗通膨,這意味著只要通膨能降低,就算升息可能導致經濟衰退也在所不惜。

截至7月,美國聯準會已經升息6碼,哈佛經濟學家羅格夫(Kenneth Rogoff)認為,央行採取多次升息手段,是因為全球正邁向一個更高通膨的年代。

通膨對個人、工作者到企業有何影響?

當通膨發生時,民生必需品的漲幅遠比非必需品大,一旦通膨加劇,對有錢人來說,還可以透過改變購買品牌、管道,或透過比較等方式,維持與本來相差不大的生活品質;但對經濟狀況較困難的族群而言,面對食物、交通、學費、房租,恐怕不是省吃儉用就能解決,而是有可能完全無法負擔,幾乎沒有應變空間。

對於工作者來說,當央行採取升息以因應通膨時,有貸款者所需付出的利息會增加;若是租屋者,房東也可能因為房貸利息變高,而要求調漲房租;領取退休金的退休勞工,也可能因通膨導致資產縮水,影響購買能力。

對企業來說,高通膨時代工資、原物料、運費成本都會上漲,進一步衝擊獲利能力。但並非所有產業都如此,零售、製造與生物科技產業,能透過漲價填補通膨導致的額外支出,依然可以維持獲利;旅遊等高度仰賴人工的產業,則有可能因為通膨吃掉獲利。

究竟高通膨還會持續多久呢? 台灣央行認為,現在主要經濟體都面臨能源與糧食通膨挑戰,亞洲國家像是日本、南韓及台灣食物類價格上漲對通膨影響較大,預期主要經濟體通膨率應該在今、明兩年就會緩和。

相較於過去歷史上的通膨,這次疫情與戰爭所帶給全球的,是更加多樣化、不透明的影響,意味著更加難以被掌控,可以肯定的是,後疫情時代,通膨怪獸對生活的影響,誰也躲不掉。

責任編輯:傅珮晴、蘇柔瑋

更多報導
Alphabet雲端、廣告收入都未達預期!YouTube受TikTok威脅增幅衰退
【專欄】半導體市場供需失衡,下半年恐「幾家歡樂幾家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