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選與對華關係(5):民主衰退、產業結構與產業鏈、全球環境與社會正義

2024年7月大選結果,保守黨得票率只有23.7%,比選前民調略高,而被主流新聞形容的壓倒性勝利的工黨,得票率也不過只有33.7%。如果以註冊的投票人比例計算,本屆工黨政府支持率只有五分之一。這次工黨得票率雖比2019年上升了1.6%,但是總票數卻少了30萬張,更比2017年得票率40%低不少。工黨得到了下議院63%的席位,可以單獨組閣,仍是藉助單一選區一票領先當選制度。這是英國選舉歷史執政黨得票率與獲得席位之間最失衡的一次。這次大選結果表明絕大部分選民反對保守黨14年實施的政策,大部分選民對工黨政策持有保留

1.防止民主衰退和人權退步需要繼續民主化和採取保護人權的行動,而不是修辭

英國有限民主長時間被特權、等級以及財團和資本利潤主導,缺乏全面監督政治獻金的法律和機制,獲得捐助數額多是政黨選舉獲勝的必要條件,尤其是大財閥的政治捐助持續影響政府的政策。而媒體大亨選擇代議政治精英,使代理人製造可以操控政治議題影響選民投票意向,蠶食公民參與政治的獨立思考能力,使民主衰退。

在目前選舉制度產生下政府其對華政策基本傾向仍是政商精英集團的利益主導,與中共交易一直缺乏透明,其長期交易如何影響了英國民主的退化、阻礙了中國民主化,對兩國內部人權造成何種損害,這是對華政策的基本問題。調查過去合作領域也非常重要,例如「反恐合作」、「安全合作」,如何變成了中共反對「三股勢力(恐怖主義、分裂主義、極端主義)」的主導話術,英國政府隨後背書了中共的「統一」話術。 處理上述問題需要建立一個獨立委員會,全面審視過去70多年對華政策。但是這項建議一直被主要政黨拒絕,也被主流媒體忽略。如果沒有全面調查,就不能反省對華政策,無法擺脫對華關係議題陷入政治精英設置的框架—在容納(engagement)和合作與競爭和對抗兩種話術之間跳躍,不可能找到對華政策的出路。全面調查和審視對華關係也可以反觀英國制度的沉痾固疾。例如以英國目前選舉制度產生的政府其對華政策仍是精英集團主導,異議更被排斥,不斷被淹沒在主流的喧囂之中。

檢驗朝野政黨對華政策是否符合民主和人權原則,觀察它們如何面對貿易和投資協定損害人權,以及它們如何處理中共佔領領土人民自決權,是否對中共宣稱「擁有主權」而事實上是獨立國家的正式承認,而不是外交修辭。與此相關的問題是對華政策涉及英國內部產業政策和全球產業鏈問題。英國長期以利潤主導,仰仗擴大貿易和吸引投資。緊縮政策不僅減少了公共醫療、通信、公共教育以及其他有關國民生計的行業投資,而且缺乏對新興產業如非化石燃料、環保、網路安全等長遠規劃和建設。這些行業不少企業由中資收購,或在長期進口大量中國廉價產品下萎縮,這形成對中國產業鏈的進一步依賴。中共操控資本投資這些行業,英國精英也分享相關行業利潤。而英國長期對華貿易逆差加劇相關行業的蕭條。

2.在全球正義下的產業重組和產業鏈

英國政客宣稱為擺脫對華產業依賴,去年加入了七國集團「增強供應鏈彈性和包容性夥伴關係」,但是這種供應鏈遠遠不能滿足英國國內基本要求。僅以太陽能生產為例,「環境合作」成為英國目前對華關係的常用語,其背景是工黨承諾在2030年實現零碳電力供應,需要增加三倍太陽能。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在英國安裝太陽能發電設備,或者直接從他國進口太陽能。中國太陽能電池元件出口總量,佔全球同類設備出口的絕大部分,中共壓制勞工權利是保持這類產品價格低廉、有競爭力的原因。那麼,英國是否進口這些設備? 其次,中國轉移部分生產和技術到埃及等缺乏勞工保護的國家,那麼,即使英國從這些國家進口也無法迴避勞工壓制問題。

全球現有的主要供應鏈除了中國之外,還包括馬來西亞、越南和印度、拉美國家如巴西、墨西哥以及非洲國家等。轉移對中國產業鏈勢必不斷升級在其他地區採集工業原材料,增加這些地區的政治、經濟、生態風險。而在勞動力成本低的當地進行加工,這仍然是目前中國和其他地區血汗工廠模式,其結果是造成當地勞工困境,剝奪當地土著居民土地,使這些地區長期陷於貧困,惡化已經積重難返的社會問題,破壞環境,造就更多的生態難民。

如果英國希望防止民主繼續衰退,需要改變不合理的選舉制度,廢除特權等級制度,保障自治和自決,保護女性和少數族群的權利;而從根本解決經濟長期停滯和多數人生活水準下降,需要重組產業,解決供應鏈問題,這無法繞過全球環境和社會正義問題。(全文完)

作者》邵江  1966年出生。北大數學系期間,是北大「民主沙龍」主要成員,八九民運爆發後成為北高聯常委,「六四」後被捕入獄十七個月。1997年輾轉流亡海外。為英國威斯敏斯特大學政治學博士,現居英國倫敦。2017年曾來台在中研院擔任訪問學者。是「華維藏團結會」發起人。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英國大選與對華關係(4):脫歐與疫情後首次大選
笨蛋!中國內卷問題出在習近平
獎牌以外 敗者的香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