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桃園國際機場T3航廈都是他的傑作!英國後現代建築大師羅傑斯逝世

英國建築大師理查・羅傑斯18日逝世,享壽88歲。羅傑斯的設計改變了當代城市的建築風景,他的代表作是巴黎「龐畢度中心」,這座後現代風格的建築]將高科技與工業化元素融入設計中,打造出開放、多元的空間。除了造型設計上的突破,羅傑斯更關注建築的社會影響力,一生致力於打造永續、科技化、具包容力的城市空間。

羅傑斯(Richard Rogers)縱橫建築界逾半世紀,在台灣也留下寶貴作品:高雄捷運中央公園站,以及興建中的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據高捷公司說明,中央公園站將陽光與寧靜自公園引入地下站體,使旅客一出大廳即可享受原始森林般的清新綠意;其出入口採輕巧之組構方式及金屬材質,充分展現結構力學與美學,襯托出「飛揚」之設計意象,彷彿宣告高雄的起飛茁壯。

高雄捷運紅線中央公園站(Peellden@Wikipedia / CC BY-SA 4.0)
高雄捷運紅線中央公園站(Peellden@Wikipedia / CC BY-SA 4.0)

高雄捷運紅線中央公園站(Peellden@Wikipedia / CC BY-SA 4.0)

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桃機官網)
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桃機官網)

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廈(桃機官網)

設計出「市中心煉油廠」,獲封英國終身貴族

從羅浮宮到凡爾賽宮,花都巴黎坐擁許多繁複優美的古典主義風格建築,不過位於第四區的龐畢度中心(Centre Georges-Pompidou)卻與周遭風格截然不同——這座建築物中心骨架外露,且建築物的各種管線(如水管、電線、扶梯)都被漆以不同的鮮豔顏色,展現於世人面前。

這座1977年完工啟用的建築物在當時引起極大爭議,其工業化風格使它被斥為「市中心的煉油廠」。不過,這座建築物的設計師之一的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卻在30年後獲得普立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評審們認為龐畢度中心「是博物館的革新,將原本屬於菁英的紀念館,轉化為大眾進行社會交流與文化交流的空間,融入城市的心臟。」

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是法國龐畢度中心(Pompidou Centre)聯合創作者之一。(AP)
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是法國龐畢度中心(Pompidou Centre)聯合創作者之一。(AP)

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是法國龐畢度中心(Pompidou Centre)聯合創作者之一。(AP)

普立茲克建築獎是建築界最崇高獎項之一,除了這個獎項,羅傑斯的建築成就還受到法國「國家榮譽軍團勳章」(Légion d’honneur)的肯定,這是法國政府頒授給對文化有重要貢獻者的最高榮譽。此外,在他的家鄉英國,羅傑斯也在1996年獲封為終身貴族,並成為上議院議員。

家人引路,學習有障礙卻展現設計才華

羅傑斯不平凡的一生始於1933年,他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一個書香世家,羅傑斯的父親行醫,母親則是愛爾蘭文學巨匠喬伊斯(James Joyce)的學生,且對現代設計很有興趣,她激發了羅傑斯對視覺藝術的熱情。此外,羅傑斯的外公也學習建築,而年長羅傑斯24歲的表哥厄內斯特・羅傑斯(Ernesto Rogers)更是一位義大利知名建築師,並且曾任頂尖建築雜誌Casabella的主編。

羅傑斯一家人在二戰爆發之前為了躲避墨索里尼政權逃往英國,那年羅傑斯6歲。開始在英國上小學的他在識字與學習上卻遇到相當大的困難,過了許多年後,羅傑斯才被診斷出患有「失讀障礙」(dyslexia)。原本羅傑斯的家族期待他能克紹箕裘,成為醫師,但是他的學習障礙卻讓這條路難以實現。不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在青年時期回到義大利與表哥厄內斯特相處之後,羅傑斯確定了志向,進入以現代主義著稱的倫敦建築聯盟學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就讀,畢業以後更赴美於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取得碩士。

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Barajas Airport)第4航廈,是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重要作品。(AP)
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Barajas Airport)第4航廈,是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重要作品。(AP)

馬德里巴拉哈斯機場(Barajas Airport)第4航廈,是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重要作品。(AP)

羅傑斯曾告訴耶魯大學的「失讀障礙與創意中心」(Yale Center for Dyslexia & Creativity),是父母與表哥啟蒙了他對建築的興趣。

「他們很明確地灌輸我這個想法:只要房子蓋得好,我們是可以創造出包容友善的社會環境的。這個觀點激勵了我的創作。

管線外露多彩、透明玻璃為牆,打造開放空間

羅傑斯就是帶著這個理念,與義大利建築師皮雅諾(Renzo Piano)一同設計出龐畢度中心。皮雅諾與羅傑斯都被視為「高科技建築」風格的代表人物,這種建築較少使用傳統的建材(如混凝土),而使用大量的鋼、鋁、玻璃,羅傑斯更藉著使用多樣的色彩,打造出輕量、透明、活潑,並帶著開放感的空間。

位於巴黎的龐畢度中心,風格與周遭建築迥異。(圖片取自官網)
位於巴黎的龐畢度中心,風格與周遭建築迥異。(圖片取自官網)

位於巴黎的龐畢度中心,風格與周遭建築迥異。(圖片取自官網)

除了龐畢度中心,羅傑斯的其他知名作品包含位於倫敦的勞埃德大廈(Lloyd's Building)、位於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歐洲人權法院(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也都帶有這種強烈的後現代風格。

Lloyds building taken 2011.jpg
Lloyds building taken 2011.jpg


勞埃德大廈(Lloyd's Building)By Stephen Richards, CC BY-SA 2.0, Link

翻新對「城市」的想像,打造「給所有人」的空間

羅傑斯希望創造的「開放空間」不只是單一建築物本身,而是整座城市,他重視包容永續空間讓「交流」發生的功能。1995年,他成為第一位在BBC重要節目「里斯講座」(Reith Lectures)發表系列演講的建築師,里斯講座每年邀請一位文化界名人,透過發表演說來增進大眾對重要議題的認識與討論。到了1998年,羅傑斯進一步獲得能落實自己理念的機會,他受邀領導英國政府的城市工作小組,任務是確認城市衰落的情況,並思考改善的策略。

羅傑斯自認,在城市工作小組所完成的工作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就,因為這個工作小組提出了對城市發展的願景:「一個讓人們在小範圍內就能同時生活、工作、享受休閒時光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城市是一個屬於所有人的地方(A place for all)。他曾自陳對義大利的「廣場」(piazza)非常著迷,正與他對理想城市的想像不謀而合,廣場是義大利城市中公共生活的重要空間,「城市是一個人們展演的舞台,其中的建築物就是佈景,為表演做出框架。」

位於倫敦的「千禧巨蛋」(Millennium Dome)改變了城市的天際線,是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代表性作品。(AP)
位於倫敦的「千禧巨蛋」(Millennium Dome)改變了城市的天際線,是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代表性作品。(AP)

位於倫敦的「千禧巨蛋」(Millennium Dome)改變了城市的天際線,是建築師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代表性作品。(AP)

除了強調城市的開放性與包容性,羅傑斯也相當重視「永續」。他除了認為建築物周遭必須帶有公園與公共空間,更主張私人汽車應該被大眾運輸取代。

早在京都議定書批准的2年前,羅傑斯就曾警告,城市將會成為導致全球暖化的重要因素,原因是城市設計一直以來都是「汽車導向」,這種「汽車導向」的規劃會進一步蔓延至郊區,最終將城市割裂,工作、住宅、娛樂在不同區域各自為政。他一針見血指出,這樣的割裂將帶來「沒效率又有敵意的建築物」,另一方面將導致公共空間消失。

歐洲人權法院(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是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代表性作品。(圖片取自官網)
歐洲人權法院(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是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代表性作品。(圖片取自官網)

歐洲人權法院(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是理查・羅傑斯(Richard Rogers)代表性作品。(圖片取自官網)

羅傑斯心中理想的城市是個人口稠密、科技化、公共運輸發達、行人友善的空間。這位對「科技」一向相當熱衷的建築師曾表示:「我們正在見證科技的進步,如果能善加利用,可以為城市帶來嶄新的一頁,讓城市更環保、更有社會性、更美麗,最重要的是,更令人雀躍。」

羅傑斯創立的公司「Rogers Stirk Harbour + Partners」18日證實了這位胸懷遠見、不畏創新的建築師逝世的消息。該公司的資深建築師哈勃(Ivan Harbour)告訴《美聯社》:「我才剛出社會的時候,就從理查身上了解到,建築的意義遠遠超過設計本身,建築帶來的社會及政治影響也至關重要。羅傑斯不是一個典型的建築師,但他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完美靈魂。」

羅傑斯在耶魯志同道合的同學、日後緊密合作的友人佛斯特(Norman Foster)則告訴《衛報》,羅傑斯的建築設計映照出他本身的性格:「開放、張開雙臂歡迎、還像他的衣櫥一樣,優雅而多采多姿。」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女力發威!史上首度同獲建築界最高榮譽 愛爾蘭2名女性建築師雙雙摘下普立茲克建築獎
相關報導》 城市熱島效應、全球暖化、破壞河床……混凝土背後隱藏的環境與居住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