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倒數 歐盟歷史危機回顧

1957年為了避免另一次世界大戰而創建的歐盟(EU),成立至今渡過多次危機;然而,英國脫歐的決定可能是其中最糟的一個。

隨著脫歐即將成為現實,31日是歐盟陣營有史以來首次出現會員國減少。本文整理回顧歐盟在過去所曾經面臨的關鍵試煉時刻:

空椅危機 (1965)

1965年,在所謂的「空椅危機」(Empty Chair crisis)中,由於預算爭議,法國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召回了法國在布魯塞爾(Brussels)的代表,並杯葛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歐盟前身)長達7個月。

柴契爾的「還我錢來」(1979)

1979年,英國首相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要求歐洲共同體退還英國的預算貢獻。據報導,她當時大呼:「把我的錢還來!」經過幾輪激烈談判,英國在1984年索回年度款項。

丹麥閉門羹 (1992)

1992年,丹麥否決了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震驚歐洲。此條約為歐洲共同體建立新的政治聯盟和經濟與貨幣聯盟,也就是今日的歐盟(EU)。

1993年,丹麥勉強批准修正方案,該方案讓丹麥擁有較大的國防、貨幣、公民事務與司法合作自主權。

總辭風波 (1999)

1999年,由盧森堡首相桑達(Jacques Santer)帶領的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集體辭職,這是因為先前一份報告揭露,歐盟執委會要對一項弊案承擔責任。

制裁奧地利 (2000)

2000年,奧地利保守派人民黨(OeVP)選擇了極右翼的自由黨(FPOe)結盟,此舉震驚歐洲,並導致歐盟對奧地利進行數月制裁。

自由黨在2017年再次進入政府,但這次沒有引發來自布魯塞爾的反對。

制憲危機 (2005)

2005年,法國選民公投拒絕了歐洲憲法草案,3天後荷蘭選民做出了同樣的決定。

歐洲領導人在2009年底終於讓里斯本條約(Lisbon Treaty)獲得各成員國批准,而其條款則改善了歐盟擴大後的各機構運行。

希臘債務危機 (2009)

2009年,希臘揭露其公共赤字急劇上升,而官方數據卻長期低報。這也預警了來年希臘的國債危機,使歐洲銀行承受巨大壓力,並威脅到歐元單一貨幣。

先是希臘、接著是愛爾蘭、葡萄牙、西班牙、然後是賽普勒斯,紛紛向歐盟執委會、歐洲中央銀行以及國際貨幣基金(IMF)尋求紓困援助。

俗稱「三巨頭」(troika)的歐盟、歐洲央行和國際貨幣基金則要求這些國家進行嚴格的撙節措施,以換取援助,導致多個政府領導者在大規模削減開支之下,遭到民眾強烈抗議。

難民危機 (2015)

2015年,歐洲面臨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難民危機。超過100萬人為了逃離戰火來到歐盟國家,這些難民主要來自敘利亞,取道希臘和義大利海岸抵達歐洲。

歐盟領導人在萬難下協調出安置難民的一項聯合行動計劃,然而部分歐盟會員國拒絕接受難民安置配額。自2014年以來,有超過1萬9,000人喪生於險峻的跨海逃難途中。

英國脫歐 (2016)

2016年6月,英國在公投中以52%支持、48%反對,決定脫離歐盟,震驚其餘27個歐盟會員國,並對英國企業和投資者帶來動盪不安。

倫敦和布魯塞爾進行多回合的艱難談判,以確保英國能在最初設定的2019年3月29日順利離開歐盟。

但英國國會對前首相梅伊(Theresa May)所同意的條款有意見,3次否決脫歐協議,而脫歐期限更被數度延長,以避免混亂的無協議(no-deal)脫歐。

2019年7月,2016年公投中的重要脫歐派領袖強生(Boris Johnson)取代梅伊成為英國新首相。

他與布魯塞爾達成新的脫歐協議,並在大選獲勝後將此案送入國會,讓英國終於可如期於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月31日23點整(台灣時間2月1日7點)離開歐盟。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