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衛報》解析中國備戰:為防食品、能源遭禁運,習近平下令確保供應穩定

去年10月13日,抗議清零封鎖的活動人士彭立發,在北京四通橋掛上鮮紅的反政府標語「不要核酸要吃飯 不要封鎖要自由 不要謊言要尊嚴」。3天後,習近平在中共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這兩人儘管立場相反,但都一致指出中國的弱點在於擔心缺糧。

《衛報》(The Guardian)本月推出「中國的戰爭基金」(China’s war chest)系列報導,29日以〈北京欲彌補易受食品和能源禁運影響的弱點〉為題刊出分析文章,指出中國未來若與台灣發生衝突,它的最大弱點將是對食品和能源進口的依賴,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如果中國經濟要經受住與台灣的軍事衝突,以及隨之而來的國際制裁,就需要確保穩定的能源供應。」

民以食為天,自清朝以來,如何養活全中國人口,是每一位領導人都面臨的難題。該國擁有佔世界1/5的人口,但耕地面積只佔全球7%,而且隨著都市化發展,飲食結構發生變化,農民數量也逐漸減少。結果,當代中國社會依賴進口糧食來填飽14億人的肚子。

對中國領導人來說,確保戰時狀態的糧食供應穩定至關重要。習近平在去年10月的報告中,將糧食列為國家安全的其中一項,表示應「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前夕北京四通橋抗議(網路擷圖)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前夕北京四通橋抗議(網路擷圖)

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前夕北京四通橋抗議(網路擷圖)

北京設法糧食自主 疑鼓吹「退林還耕」

北京正在努力減少對戰略對手的依賴。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2022年至2023 年中國對美國玉米的訂單同比下降70%,訂單缺口得改從更親中的國家彌補,例如巴西。中國去年為了加快從巴西進口玉米,而同意免除病蟲害檢查;今年1月,巴西已向中國交付了第一批進口玉米。

對當局來說,提高國內糧食生產力是更難的挑戰。根據中國2021年公布「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該國當前耕地面積約為19.18億畝,表面上守住了當局長年設置的「18億畝耕地紅線」,但由於中國不少農地有耕地退化、水土流失等問題,導致在中國種植某些農作物的效益更低,成本達美國兩倍,但產量還較少。

而且當局長期推廣「退耕還林」,過去10年間耕地變成林地多達1.12億畝。但今年傳出,一些地方政府似乎為響應糧食安全運動,而啟動「退林還耕」。據美國之音(VOA)報導,4月中旬以來,不少中國網友在微博和推特分享中國林地被改為耕地的照片,其中包括河南省將整片樹林、水塘濕地重整為農地。

5月6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旗下的新聞網站《中國網》證實「復耕」現象確實存在,成都「環城生態區綠道」高達10.1萬畝面積突改為耕地,「是依照當局的政策要求,啟動復耕。」

北京的火車站旁,正播放著習近平拜訪中國農村的紀錄片。(美聯社)
北京的火車站旁,正播放著習近平拜訪中國農村的紀錄片。(美聯社)

北京的火車站旁,正播放著習近平拜訪中國農村的紀錄片。(美聯社)

為了盡快確保14億人的糧食供應穩定,中國可能會考慮廣泛種植基因改造作物。《衛報》指出,預計北京將在不久將來首次批准種植基改玉米。中國政府實際上把基改種子視為關鍵的「農業芯片」,也鼓勵基改技術研發,但受制於部分民眾對基改食品的憂慮,至今該國並沒有盛行以基改種子種植主要糧食作物。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FR)國際政治經濟研究員劉宗媛(Zongyuan Zoe Liu)分析道,中國實際上尚未有針對基改作物的有效立法,但為了要提高糧食自給率,政府正在考慮批准基改作物種植的必要性。上週有關基改食品的科普文章出現在中國網路上,《農民日報》頭版刊登文章稱,長期吃基改作物不會影響後代。

中國農村留守的老人。(Romain Guy from Lyon, France∕維基百科)
中國農村留守的老人。(Romain Guy from Lyon, France∕維基百科)

中國農村。(Romain Guy from Lyon, France∕維基百科)

中國最關鍵能源為煤炭

《衛報》指出,烏克蘭戰爭的經驗表明,一旦開戰,入侵國的能源貿易極有可能受到製裁打擊,但與擁有豐富天然氣儲量的俄羅斯不同,中國的大部分能源都依賴於其他國家進口。儘管習近平已承諾從2026年開始逐步減少消費煤炭,但如果中國侵略台灣,屆時煤炭仍可能是中國能否克服戰時能源封鎖的關鍵資源。

中國80%以上能源來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其中煤炭佔最大宗。該國大部分所需煤炭都在國內生產,儘管中國已承諾減少碳排、減少對煤炭的依賴,但中國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和消費國。今年前三個月,該國地方政府批准的新煤電廠數量已超過2021年全年總和。

中國電力、中國煤炭工廠。(AP)
中國電力、中國煤炭工廠。(AP)

中國煤炭工廠。(AP)

石油和天然氣則是中國經濟的驅動力,中國大約3/4的原油來自進口,且主要從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這些國家不太可能遵守西方對北京的制裁,但大部分原油都是通過海運,油輪難保遭到攔截。天然氣也面臨類似的風險,中國約40%天然氣是進口的,近年大幅增加國內生產和陸路管道進口。

不過建設天然氣管道以滿足中國需求,將是巨大的基礎設施挑戰,這還取決於出口國俄羅斯。習近平3月出訪莫斯科時,與普京(Vladimir Putin)簽署多項協議,但未能達成建設新天然氣管道的進展。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