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畢業門檻走得下去嗎?

◎ 毛奇

政大法律系學生賴怡伶反對校方將英語畢業門檻制度外包,拒繳英檢合格證明,她在校方拒絕核發畢業證書後,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政大准她畢業並發給畢業證書。

(圖取自賴怡伶臉書www.facebook.com)
(圖取自賴怡伶臉書www.facebook.com)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昨天宣判,認為校方依自訂的外語畢業標準檢定辦法,核定賴怡伶不符合畢業條件,校方未准許發給畢業證書有理,判決賴怡伶敗訴。

弔詭的是,或判勝訴的政治大學,反而在日前召開的教務會議中,表決通過將廢止英語畢業門檻,如果後續的校務會議確定通過,最快下學期就將取消英語畢業門檻相關規定,明年畢業生就可適用。

也就是說,賴怡伶雖然敗訴,卻獲得實質上的勝利,她去年放棄領取畢業證書,挑戰爭議已久的英語畢業門檻制度,算是取得初步成果。

「大學英語畢業門檻」政策實施已十多年,根據教育部2012年的統計數據,約有9成大學訂有英語或外語畢業門檻,但近年來檢討聲浪日漸增加,包括成功大學、國北教大、佛光大學等學校均已陸續取消,日前政大召開教務會議時,甚至連該校外語中心及英語系代表也支持廢除,認為英語門檻無益,反像學校把英語教育責任外包給補習班或考試中心。

不少人看了新聞或許會滿頭霧水,並且提出質疑,既然英語那麼重要,行政法院也認為大學設英語畢業門檻沒有逾越大學自治,也不違反法律保留原則,那麼,為何有越來越多學校廢除這樣的「畢業門檻」?或許可以從以下幾點思考其存廢:

一、測驗有助於提升英語學習成效嗎?

英語重不重要?相信多數台灣人都會毫不猶豫的說重要,按理,多數台灣人在學校念了整整十幾年的英語,國民整體的英語能力應該不差才是,但實質上真的如此嗎?若否,問題出在哪裡?如果考試與測驗能提升學生整體英語能力,台灣人的平均英語能力會是今天這種局面嗎?

事實上,幾個取消英語畢業門檻的學校,大多因為發現無法藉由設畢業門檻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同學的學習動機不高,「只是為了畢業才來修」,教學成效不好,等於「有無設門檻,對於學生英語能力沒有顯著影響」。

二、畢業門檻是真門檻?還是假門檻?

所謂畢業門檻,顧名思義應該是英語能力未達標準者不予畢業,然而,大多數學校的畢業門檻其實並非真的門檻,不少大學對於英語能力未通過畢業門檻者,都設有補修學分的救濟措施,就算沒有通過坊間的英語能力檢測,只要花錢參加校內沒有門檻的校內補救課程,就視同通過,難怪有人批評,這樣的畢業門檻其實「檻」不到學生的英語水準,只「砍」了學生的荷包。

三、學校教育適合大量發包委外嗎?

公共性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價值,既然英語如此重要,更應在學校安排完整課程,讓學生充分使用學校資源以提升英語能力,而不是把英語檢測外包給校外機構。據學者估計,十多年來相關業者至少賺進30億元新台幣,尤其可議的,某些學校設的所謂英語通過門檻,其實只有國中水準,這到底是在為大學生英語能力把關?還是圖利業者?

英語能力的重要性,已無須爭論,但大學英語畢業門檻出現許多問題,也是不爭的事實,至於會操流利英語,等不等於具有國際觀?那又是另外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