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風災後,重生的高雄六龜 新的生態旅遊體驗

莫拉克風災後,重生的高雄六龜 新的生態旅遊體驗
莫拉克風災後,重生的高雄六龜 新的生態旅遊體驗

本文作者:《山林製造》高嘉聆 / 攝影:林科呈

歲月悠悠,莫拉克風災已屆滿十年。重創之後的日子不好過,為了找點事做,山村裡的人們讓手藝治療心靈,同時也開了一條在地文創產業之路。他們重新學習與土地相處之道,友善種木瓜、植愛玉、焙山茶,十八羅漢山守護著洋燕、蝙蝠,也將守護著以謙卑之心復育家鄉的六龜人。

依傍著荖濃溪,宛如六龜守護者的十八羅漢山,擁有獨特的礫岩地質,長年經雨水沖刷後,形成多座獨立山頭,山勢陡立峻峭,遠觀就像是姿態各異的羅漢舞立,故而得名。

可別小看這些礫岩,除了地景特殊,還蘊藏了許多地質訊息,可以觀察出造山運動、侵蝕作用、風化作用等的軌跡,甚至可從蛛絲馬跡中發現古氣候及水文環境變遷的訊息。如此珍貴,可說是天然的地理教室,因此林務局在一九九二年將此區設置為「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予以保護。

十八羅漢山的山腳下有六條隧道,是日治時期為了運輸樟腦、木材而開鑿,打通六龜與旗山之間的交通,不過由於隧道的地質構造容易風化崩塌,後來另闢了一條外環道路,也就是目前所見的台27甲線。

當地居民回憶從前,小時候會跑到隧道裡「探險」,但隨著十八羅漢山被劃為自然保護區,為了維護區內特有的生態環境,需要申請許可才能進入,也為十八羅漢山的環境、地質樣貌增添了不少神祕色彩。

莫拉克風災後,六龜發展不振,當地開始出現希望開放自然保護區讓遊客進入的聲音,同時,近十年來對於自然保護區的管理趨勢已經慢慢轉變,如果要謀求人類與生態的共同福祉,那麼就需要在地居民和公眾的參與。

「人的需求」被重視了,因此林務局便改採「由下而上」的管理方式,招募、培訓六龜在地人成為解說員,並以發展生態旅遊、環境教育的方向連結社區參與,讓當地居民在情感上和經濟上都能獲得支持,進而激發熱情,進行自主管理。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的保護區自己永續經營。

在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以下簡稱「屏東林管處」)和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惠老師團隊的合作下,找來了在地的社區夥伴,包括寶來人文協會和荖濃溪環境藝術促進會,以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為中心,在二○一七年開始招募六龜在地人才,經過專業課程培訓。

目前由三十一位解說員組成的「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環境保護暨解說服務團隊」,除了進行生態解說,也擔起巡護監測的工作,記錄區內環境及動植物的概況。成員當中,有教師、小農、社區工作者、軍公教退休人員等,也不乏完全沒有生態背景知識的地方人士,因此培訓過程一切從零開始。

執行此團隊運作的屏東科技大學鄭淳毅,最能感受到成員培訓前後的轉變。

「有一次進行監測時,發現保護區內樹木遭到砍伐盜採,現場拍照錄影存證,並通報屏東林管處六龜工作站,發揮巡護功能。成員們雖然對盜採感到氣憤,但能夠勇於對家鄉的生態環境盡一份力,並且配合有關單位後續調查,看得出他們已經對這塊土地產生了情感和認同。」

這三十一位成員就像是一顆顆的種子,把保育觀念及生態知識扎根於日常生活中,進而將在地的自然生態和人文風土傳遞出去,影響周邊的人事物。

(六龜寶來。插畫:蔡豫寧)
(六龜寶來。插畫:蔡豫寧)

目前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遊採預約制,堅持單一窗口與承載量管制,除了帶領遊客認識十八羅漢山的環境,也串聯周邊民宿、特色店家、友善果園等,規劃深度的旅遊路線,集結眾人力量讓六龜形成共享共好的平台,是落實「山村經濟」的良好範例。

也就是利用在地原有的產業以及過去生活中的傳統知識,整合現代科技,轉化出符合當代需求的產品,提升社區的價值和競爭力,最後達成生態、生產、生計三生一體的理想狀態。

莫拉克風災今年已屆滿十週年,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環境保護暨解說服務團隊也即將成立滿兩年,未來還有長遠的路要走,這段山村重建之路,正努力開花結果,過程中毋庸置疑「人」始終是關鍵因素。

透過十八羅漢山的例子,再度證明保育與經濟不是對立的兩面,可以共存、也能雙贏。


*本文作者:高嘉聆,攝影:林科呈,摘錄自《Made In Forest 山林製造》,出版社:天下雜誌。瞭解更多:點擊前往

完整文章請看:《新的生態旅遊體驗 山村裡的手感生活,重生的高雄六龜

更多微笑台灣文章

一片美麗的風景,一座美麗的那瑪夏綠建築小學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從「中華民國在台灣」到「中華民國台灣」?
總統大選會打「兩岸牌」直球對決的選戰嗎?
會坐床邊聽阿公說故事、讓阿嬤拉耳朵的暖男醫!
逾4兆元被偷搬到海外!中國「隱形資金」大出逃,下一個危機是?
「一例一休」該不該修?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