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義偉見拜登之際 中日關係發生變化

日本國旗
日本國旗

4月16日,美國總統拜登即將在白宮迎接他就任以來首位訪問美國的外國領導人,日本首相菅義偉。

菅義偉表示,希望借由此次訪問構築同拜登個人之間的信賴關係,強化日美同盟。

在日益鞏固的日美同盟面前,這場會談必定會引起中國方面的關注。根據日本政府透露的信息,二人會談將會涉及諸多與中國有關的話題,包括新疆、香港等人權問題,以及東海及台灣問題等。

「無論他們二人討論雙邊關係還是國際關係,中國問題肯定會佔核心地位,」香港嶺南大學政治學教授張泊匯對BBC中文表示。

自拜登就職以來,他與美國政府多位高官屢次強調,要團結盟友制衡中國。對於以日美同盟為外交安全政策基石的日本來說,這可能意味著其對華政策將會發生調整。而在這場會談之前,中日關係間已經有一些變化的跡象。

中日關係出現變化

菅義偉行前,中日外長之間進行了一次通話,將中日之間的問題擺上台面。

4月5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日本外相茂木敏充進行通話。日本外務省稱,茂木敏充就中國海警局船隻「多次駛入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周邊日本領海」和南海問題表達了「嚴重關切」,強烈要求中方採取具體行動解決問題。

此外,茂木敏充還罕見地對新疆、香港等人權議題表達強烈關切。

日本共同社報道稱,此次電話會談是應中方要求舉行的。

中國外交部則表示,王毅在通話時強調,日本作為「獨立自主國家」,不應「被一些對中國持有偏見的國家『帶節奏』」。他還直接指出,雖然日美有同盟關係,但中日也有和平友好條約,日本有履行條約的義務。反對日本介入涉疆、涉港等中國內政,要求日本「不要把手伸得太長」。

這與王毅同茂木敏充二人之間上一次的對話氣氛,相去甚遠。

2020年11月24日,美國大選結果明朗後,王毅在東京與茂木敏充舉行會談。在會談前,他們面對一眾媒體,微笑著擊肘合影。雖然二人在爭議島嶼問題上仍然針鋒相對,但從官方公布的會談內容來看,雙方的共識大於分歧。共同社還引述外交消息人士報道稱,王毅在會上邀請茂木敏充於2021年訪問中國。

美國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中國計劃主任孫韻認為,中方把目前中日關係的變動歸咎於美國政策的轉變和日本的立場搖擺。但她同時指出,雖然在特朗普執政期間,日本選擇在中美之間採取平衡戰略,但中日之間的戰略矛盾一直存在,因此如今日本的戰略調整並不意外。

「(特朗普執政期間)中日關係本身的特質和內涵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日本對中國的戰略憂慮以及同中國大戰略的差異從未消失。因此,拜登執政以來美國要重新鞏固日美聯盟,日本的大戰略也便需要進行再調整,」 她分析道。

台灣問題成焦點

日本媒體普遍預計,台灣問題將是此次日美首腦會談的一個重點,也是菅義偉此行面臨的一個難題。

1月拜登就任之後,中國軍方陸續派出軍機進入台灣西南臨近空域的「防空識別區」,引起美方擔憂。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菲利普·S·戴維森3月表示,中共或在6年內入侵台灣。拜登上台至今,美軍驅逐艦已四次駛過台灣海峽。

台灣在日本的安保政策中分量很重。台灣海峽鄰近日本,位於日本東南航路要衝,對於日本的能源、貿易、安全至關重要。

共同社援引日本政府安保工作人士表述稱,「台灣防衛是直接關係到日本安全保障的最重要課題」。日本政府承認「一個中國」,但日台雙方民間聯繫緊密,日本現任防衛大臣、安倍晉三的弟弟岸信夫普遍被外界認為是「親台派」,去年曾赴台吊唁台灣前總統李登輝。

拜登政府就職後,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政策出現改變跡象。3月16日,日美外交及國防部長「2+2會談」在東京舉行。在會後發表的共同聲明中,雙方對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作出了強調。

而3月21日,共同社援引多名政府相關人士消息報道表示,這次會議上確認,如果台灣發生突發事態,日美將密切合作。報道還稱,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會上表示,今後有必要探討「自衛隊能為支援台灣的美軍提供何種協助」。

根據安倍時期通過的新安保法,當與日本有「緊密關係」的國家「遭受攻擊」、日本面臨「存亡危機」、「國民權利受到威脅」時,日本可以行使集體自衛權,可以派遣自衛隊與他國軍隊一同作戰,且自衛隊的行動範圍將不僅局限於日本本土及周邊,還可以向海外派兵。

如果消息屬實,這是日本在台灣問題上的一個重大變化。共同社報道說,日本歷來不對台灣與中國有關的潛在緊急情況發表評論,官方一貫立場仍然是「鼓勵對話,以和平方式解決兩岸緊張局勢」。《日本經濟新聞》分析稱,日本需要審視,台灣海峽的危機是否符合新安保法中「針對他國的武裝攻擊使得日本存亡面臨威脅」的條件。

嶺南大學教授張泊匯表示,此次日美首腦會談的看點在於,雙方是否會探討當台海發生軍事危機時,日美同盟具體會有什麼措施。

他表示,雖然具體內容可能不會在公開聲明中公布,但「如果有證據顯示,菅義偉與拜登討論了日本在台海方面的作用,那就是整個日本政府的新傾向,如果沒有太直接談到,可能某種程度上這反映出日本政府存在不同的聲音」。

人權問題趨於強硬

Yoshihide Suga
菅義偉為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首位訪問美國的外國領導人。

在此次會談的另一個議題——中國人權問題上,與強調「人權與民主價值」的拜登政府相比,日本政府對中國的立場要溫和許多。

日本過往一貫傾向於在人權問題上保持低調,也是G7國家中唯一沒有因新疆問題對中國進行制裁的國家。在美國政府指控中共當局對新疆維吾爾人施行「種族滅絶」時,日本政府對新疆問題只是表示「嚴重關切」。

但有跡象顯示,日本政界對就人權問題向中國施壓的傾向正在變強。

上周二(4月6日),日本官房長官加藤勝信在記者會上稱,日本政府應不斷評估制定制裁法的必要性。

「考慮到我們現行的人權和外交政策以及國際社會趨勢等多種觀點,我們有必要分析並考慮,日本是否應該採用一種能單方面確定侵犯人權行為並實施制裁的制度,」他表示。

今年2月,日本執政黨自民黨的外交部會成立人權外交專案小組,討論緬甸政變及中國的香港、新疆等人權問題。

在這之後,他們還成立了台灣政策研討專案小組。外交部會部長佐藤正久表示,希望通過這兩個小組用「雙管齊下」的方式增強日本的外交實力。

而為敦促中國改善人權狀況,日本5個跨黨派國會議員聯盟近日還成立聯絡協議會,聲援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及香港人。

據東京大學現代中國研究教授阿古智子觀察,過去日本左右兩翼對歷史有不同立場,因此在人權問題上很難合作,但如今在新疆和香港問題上,他們「可以合作,也不講歷史觀的區別了」。

「所有的國會議員現在不得不討論人權問題了,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她指出。

阿古教授認為,這一方面是中國人權情況不斷惡化的結果,另一方面,日本社會也因中國威脅而感受到了重申民主價值的需要。

「日本國際地位不斷下降,而中國地位越來越高。我們是民主國家,中國不是西方國家定義的民主國家,我們之間有很多價值觀是衝突的。那麼,我們在國際上的角色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辦?日本最近感受到了一些威脅,」她稱。

日本的中國難題

面對日本在人權、台灣、南海及東海等爭議問題上與美國逐漸靠近,中國的不滿十分明顯。在日美「2+2」會談舉行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形容日美「狼狽為奸」。

他還用異常強硬的措辭指責日本,稱其「為滿足阻遏中國崛起復興的一己之私,甘願仰人鼻息,充當美國的戰略附庸,不惜背信棄義,破壞中日關係,不惜引狼入室,出賣本地區整體利益」。

專家們指出,雖然日本近來對中國在多個問題上立場日趨強硬,但不應忘記的是,中日關係在最近幾年來發生過多次巨大變化。在朝鮮問題、環境保護、經濟等議題上,這兩個鄰國有合作基礎。

在前任首相安倍晉三執政前半期,兩國關係因日本新安保法及歷史問題經歷了低谷。而當美國前總統特朗普發起中美貿易戰,不斷批評美國傳統聯盟體系之時,日本選擇在中美之間進行「對沖」,與中國進行接觸,兩國關係得到緩和。

「在特朗普時代,日美關係雖然表面上不錯,但日本對特朗普的信心並不是很強,所以它要同時改進同中國的關係,」張泊匯指出。

「拜登上台後,日本的判斷是,拜登高度看重聯盟。而日本對華政策的起點也是通過加強與美國的關係制衡中國,所以日本對美國、對美國聯盟都恢復了信心,因此對中國的立場也更加強硬。」

一種聲音認為,日本與中國的經濟聯繫緊密,這是日本對華政策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中國是日本的最大貿易伙伴。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據,2020年在全球貿易受新冠疫情衝擊出現萎縮的情況下,中日貿易實現逆勢增長,中日進出口貿易總額同比增長0.8%,中國也再次成為日本最大出口目的地國。

《日本經濟新聞》則指出,自民黨內眾多成員與中國聯繫密切。此次在華盛頓,如果美國要求日本就人權問題在經濟上對中國進行制裁,菅義偉將面臨極大考驗。

但孫韻認為,雖然日本的外交政策要求一定的平衡,但在日美同盟是外交政策、尤其是政治安全問題的基石,這一點「並非經濟考量可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