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基因評估 助預測乳癌復發.轉移風險

【綜合報導】 2017-12-14 乳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在台灣,乳癌更是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一名58歲的李女士,今年初,意外發現自己罹患乳癌第一期,因為擔心復發、轉移,術後面臨是否要進行化療或放療的抉擇。 (台大乳房醫學中心主任 黃俊升: 通常在過去是看看腋下的淋巴有沒有擴散轉移,再來就是她的細胞的分化怎麼樣,或者是說有沒有荷爾蒙受體或者是HER-2的標靶,在這樣的狀況有的時候還是沒有辦法非常精準一個區分,到底誰是真正的高危險群。) 醫生表示,過去乳癌患者在手術切除後,醫師都會以病人期別,做為評估後續及治療基準,但因為乳癌的異質性極高,即便臨床期別相同,未來復發或轉移的風險也因人而異。 根據國外研究顯示,約有一成第一期乳癌患者術後的治療不足,但另有七成第二期乳癌患者,術後治療過度。 過去雖然有基因檢測工具,但檢測工具都是以歐美白人基因為基礎。 (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 鄭鴻鈞: 同樣是白人 黑人跟華人,在加州的治療第一期的病人,黑人是白人死亡率的兩倍,所以用白人基因來做華人基因治療預測的時候,事實上有可能是會高估。) 醫師說,國內已研發出以華人基因建構的乳癌復發風險評估工具,可預測局部復發與遠端轉移的風險,準確率可達九成,此成果也陸續刊登在多個國際醫學期刊上。 [原民台新聞影音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