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再掀對台「模糊戰略」論戰 美學者:國會應授權總統出兵保衛台灣

美國國會近年通過《台灣旅行法》、《台北法》等友台法案,然而有美國學者批評它們仍是「模糊戰略」思維下的產物。(圖片來源/FB@7thfleet)

《美國之音》報導,前駐阿富汗美軍指揮官、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Joe Biden)國安暨外交顧問麥克克里斯托(Stanley McChrystal)日前表示他擔憂美國「一覺醒來發現中國佔領台灣已成既成事實」,並指問題在於「美國準備好要為台灣而戰了嗎?」

1979年台美斷交後,為保持外交政策彈性、進可攻退可守,美國一直對台採取「模糊戰略」,然而各華府智庫熱烈討論如今這是否依然可行?

曾任美國海軍副部長,現為哈德遜研究所美國海權中心主任的克羅普希(Seth Cropsey)4日投書《國會山莊》(The Hill)直言,即便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看清中共、強化美台關係,美國仍須「放棄模糊戰略,釋出正式外交訊號表明不會容忍中國攻台」。

美國和平安全研究中心法政學者賀米(Patrick Hulme)則在《法律事務》(Lawfareblog)部落格強調,為讓北京正確理解美國衛台決心,國會態度至關重要,他建議國會透過共同決議案(Concurrent Resolution)保證在台灣有需要時,賦予總統「軍事武力授權」(AUMF)。

中國挑釁把台灣當靶心

所謂「模糊戰略」,是指中國若對台發動軍事攻擊「美國不保證是否採取行動」,而「清晰戰略」顧名思義就是在上述情況下「美國必定採取行動回應」。

哈德遜研究所美國海權中心主任的克羅普希表示,若美國對中國攻台坐視不管,將嚴重打擊所有盟國對美國的信心,「任何一任美國總統都不能忽視這點」。

克羅普希分析兩岸軍力,儘管台灣國軍訓練精良,中國遠程轟炸機、特製攻擊機具有空中優勢,還有海軍、艦載及陸上導彈支援,恐怕非台灣獨力所能匹敵。

儘管如此,中國要征服並佔領台灣並不容易。摧毀台灣空軍需耗費大量資源,台灣導彈能鎖定中國重要港口及貨船,而且和台灣開戰也會箝制住解放軍,難以回應其他地區可能趁機爆發的戰事。

因此,克羅普希認為台海戰爭的關鍵點是「時間」。

台灣撐愈久,美介入可能性愈高

中國需要「快攻」,像麥克克里斯托形容得那樣「一覺醒來台灣已被占領」,相反地台灣則需「拖延」,因為「台灣每多撐一個小時,美國介入的可能性就愈高」,還有可能聯合歐盟、印度一起行動。

「中國最顧忌的事情,就是美國介入」克羅普希表示,中國仰賴海外市場及資源,也因此依賴東海及南海航道,而美軍全球部署能切斷其海運命脈,例如阿拉伯海的荷姆茲海峽(Hormuz)與曼德海峽(Bab el-Mandeb),還有印度洋的麻六甲海峽(Malacca)和龍目島海峽(Lombok)。

克羅普希觀察到,根據中國在武漢肺炎疫情期間所作所為,中共高層漸漸失去過往的謹慎,不再畏懼國際聯合行動,因此美國的態度必須更加明確。

克羅普希建議,除了持續對台定期軍售,尤其是短程和長程導彈、無人機及水下設備,美軍印太司令部(U.S.Indo-Pacific Command)應將台灣納入其戰爭規劃和聯合軍演,安排高層軍官訪台,甚至讓軍艦停靠台灣。

兩次台海危機皆始於美「模糊戰略」

美國和平安全研究中心法政學者賀米認同,美國愈強硬,愈有機會避免與中國爆發戰事,因為「在國際關係中『不確定性』(uncertainty)是導致戰爭的主因之一」。

賀米強調,儘管美國總統有權下令出兵,但在政治現實上總統需要國會支持,即「軍事武力授權」,因此「美國對台承諾的可信度,至少一部分取決於美國國會對台灣的承諾,以及是否能取信北京」。

賀米分析20世紀兩次台海危機,認為皆是因美國「模糊戰略」而起,並透過美國總統在國會支持下派兵才得以解決。

1950年代韓戰,中國、北韓「誤判」美國不會協防南韓於是出兵,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趕緊命令第七艦隊至台灣海峽防守,繼任的艾森豪(Dwight David Eisenhower)則和台灣簽署《美中共同防禦條約》,並要求國會批准《台灣決議案》(Formosa Resolution),授權總統派美軍保護台灣。

1996年台灣首次總統直選之際,中國再度施以武力恫嚇,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ton)派航空母艦打擊群至台灣海峽巡航,後國會以共同決議案支持這項行動。

國會可用「共同決議案」授權總統出兵防台

賀米認為,除非出現立即危機,否則美國國會目前不太可能像1950年代那樣通過2020年版的《台灣決議案》,畢竟這恐怕過於刺激北京。

然而若只是坐等危機發生,再模仿1996年提出共同決議案,雖能避免與中國過度敵對,但效力恐怕太微小也太遲了,尤其是考慮到中國如今軍力已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賀米的建議是,美國國會必須「在下次台海危機爆發前就通過共同決議案」,賦予總統「軍事武力授權」,而若北京出言抗議,華府能以「共同決議案無法律約束力」當作託辭,不過度刺激中共。

這項建議等於融合兩次台海危機的解決模式。共同決議案不具法律效力這點,看來仍像是「模糊戰略」的變形,不過至少為美國出手防台提供法條依據,往「清晰戰略」邁進一步。

更多信傳媒報導
地圖遊高雄》冬日文青約會 訪大寮×大樹 拍好拍滿
氣象局駁斥大地震百年循環說法 居家檢疫者如何逃生莊人祥這麼說....
寶佳踢鐵板2》台北政經學院想複製北京光華學院成功模式 卻爆清大學生聯署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