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教授」開課!董瑞斌:成立主權基金不是為了提高外匯操作績效
〔記者李靚慧/台北報導〕總統賴清德宣示規劃成立台灣主權基金,資金可能來自外匯存底,兆豐金董事長董瑞斌今日談及主權基金,強調外界的焦點均著重在對央行外匯操作的績效不滿意,但成立主權基金的原始目的,不在於提高外匯操作績效,必須聚焦「未來要什麼」?「不是為了增加那1%、2%的收益」。
兆豐金今日召開股東常會,會後董瑞斌接受媒體聯訪,談及主權基金,立刻化身「董教授」,詳細解釋主權基金的發展歷史。
董瑞斌說,1959年歐洲某個國家發現了龐大的天然氣礦,是歐洲最大,因此開始大量出口,國內收入源源不絕,但幣值也因此持續升值,10年後副作用出現,其他產業一蹶不振,其他出口產業喪失競爭力,20年後經濟學人進行報導,提出「荷蘭病」一詞。
董瑞斌表示,現在提及「荷蘭病」,已引申為一國有長期外匯流入,因某項向出口產品增加、長期外援、長期外界直接投資,導致長期資金流入,導致貨幣持續升值,使出口競爭力減弱。
1953年科威特成立投資管理局KIA,是全球第一個主權基金,後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也成立主權基金,主要都是基於「當我們把最後一桶油賣出去後,國家該怎麼辦?」的憂心,董瑞斌說,除了石油外只有沙漠的阿聯積極發展首都杜拜,現在已成為中東的觀光旅遊重地、伊斯蘭金融中心。
董瑞斌提醒,主權基金重要的是「看未來」、「未來國家該怎麼辦」?對於台灣,董瑞斌表示,二次大戰以來,台灣產業做了很多轉型,不管是出口擴張、進口替代等,每一次轉型都很成功,但目前也只有台積電是護國神山,但接下來呢?「如果未來矽光子很重要,那是不是該先佈局投資相關公司?特定新創的專利或技術?」而且要去做民間創投不敢做、不會做的事情。
董瑞斌提醒,將國發基金及4大基金都定位為主權基金那是不對的,主權基金也不只能投資技術,也可以用國家力量去策略性佈局通路,確保未來的出口穩定,重點是要投資台灣的未來,不是只為了提升外匯績效。
更多自由時報報導
馬斯克找台積電助攻 !特斯拉新 FSD晶片採3奈米製程
紐時爆中國駭客入侵俄國竊取軍事機密 遭台灣資安公司抓包
中國爆黃金殺豬盤 受害人逾1萬、損失金額82億
中國豆腐渣工程大翻車!外媒揭全球各地慘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