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的錦囊:順勢而行、穩中求進

蔡英文總統年後進行的國安高層人事改組,引發外界不同揣測。「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真正的答案恐怕是在蔡總統的錦囊裡。但形勢比人強,蔡總統這一波的人事變動,我們可以用「順勢而行」來解讀,目的是「穩中求進」。先求「穩」,但能否「求進」?決定權不完全掌握在蔡手中,得看未來形勢變化。

談到「勢」,受主觀環境的制約,台灣的大陸政策一直無法擺脫外部環境的影響,即「客觀形勢的變化,非個人的主觀意志所能轉移。」因此,觀察台灣的大陸政策,不能忽視中美關係這個重要變數。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處理對中關係的原則就是穩中求進。在穩的方面,拜登以先「安內」、後「攘外」的原則,把提升美國本身的競爭力視為當務之急。在此之前,拜登承續前任川普政府對中共的強硬政策;但在言論和行動方面,仍保留未來與中共合作的空間。

拜登的首次外交任務,就是穩住美國與歐洲盟國的關係。無論是在「7大工業國集團」(G7)和「慕尼黑安全會議」(MSC),拜登透過視訊對話,釋出的一個重要訊息就是:「美國回來了」。除了疫情和經濟合作外,拜登希望與盟國面商遏制中國的「統一戰線」。在外界看來,美國對中政策會進展到什麼程度,要視拜登能否在國內撥亂反正,並累積足夠的實力,以及能否針對中國政策,在跨大西洋聯盟內部建立共識。

中共也是以穩中求進的原則處理對美關係。今(2021)年是中共建黨一百年,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常說「小康不小康」,認為「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因此對習而言,經濟「維穩」是很重要的,這也攸關他接下來對中共「20大」的權力布局。

共黨問題專家凱瑟(Robert G. Kaiser)曾用「歷史性的討價還價」(Historic Bargain)一詞,來形容共黨國家內部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民眾犧牲直接選擇領袖和影響政策的權力,換取統治者保障他們的基本安全、秩序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而統治者要提供這些保障,就必須維持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

所以,中共期待在拜登主政下,中美關係能回到正常的軌道。大陸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為此建議,雙方要加強對話,妥善管控矛盾分岐。回過頭來看兩岸關係,「交流」是兩岸執政當局目前最大的共識,然而推動兩岸民間交流,官方卻互不來往,這樣的兩岸關係是不正常的。

邱太三是這波人事異動中的一個最大看點。我認為邱獲蔡總統信任而入閣,也因為他的專業和人格特質,坐上這個「吃力不討好」的位置。兩岸形勢外弛內張,台灣政壇政黨惡鬥,民進黨內派系傾軋,此時負責大陸事務工作,難免會有動輒得咎之感。受上述中美關係影響,蔡政府的大陸政策也必須穩中求進,順勢而行,做好應變的準備工作。

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研究員塞克斯(David Sacks)日前撰文指出,兩岸關係雖值得憂心,但今年不致爆發危機,因為中共面對的迫切挑戰日增,而台灣持續避免升高態勢,拜登政府亦將提升台海穩定。塞克斯建議,兩岸此時可尋求實際事務合作,如建立醫療資訊交流、簡化新冠疫情期間往來程序,亦可恢復學術交流,將有助建立互信,並奠定關係基礎。

邱太三是法律人,大陸工作須依法辦事;他的黨政歷練,有助於他在黨內進行政策調整的溝通;柔軟身段及具有親和力,能在「硬到不決裂,軟到不失立場」的情況下與對岸談判。

美國也期待兩岸恢復對話。拜登政府主管印太事務的官員坎貝爾指出,美國沒有能力扮演協調人的角色,而「球在北京那邊」。坦白說,兩岸目前卡在「九二共識」,復談的可能性不大。但「政治是妥協的藝術」,談判不應造成「贏者全拿」的結果。兩岸能否復談,要看雙方執政當局是否有妥協的打算。對台灣而言,邱太三能否勝任新職,要看蔡總統給他多大的妥協空間。兩岸對話先易後難,我建議復談就從事務性協商開始。(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