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與蔣經國的距離

(本報資料照片)
(本報資料照片)

最近退輔會利用紀念蔣經國總統逝世34周年的場合,重新評價蔣經國的歷史定位,與過去綠營一貫的論述有所不同。這其中固然有分裂藍營、向藍營支持者喊話的選舉操作,但論述的調性與方向卻讓人出乎意料之外,對台灣長期的民主發展有無影響值得觀察。

撇開選舉考量,蔡英文政府之所以重新紀念與評價蔣經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一方面為自己過去在威權體制中的角色辯護,另方面也為目前威權走向鋪路。

蔡英文的「論文門」經有心人士鍥而不捨地追蹤調查,我們發現背後有一張龐大的保護網在遮掩著許多真相。而這張保護網不只是現存的國際政治關係網絡,也有當年國民黨黨國體制的影子。蔡英文的父親蔡潔生與國民黨綿密複雜的關係也一一被揭露。蔡英文從進入政治大學、取得律師資格到進入政府部門,都是黨國體制下的人生勝利組。無怪乎,2016年蔡英文取得大位不久就說出:「威權時期不是大家都選擇服從嗎?」她不只是為當時司法院院長提名人謝文定辯解,更像是為自己脫罪。

除了服從者之外,最近又爆發黃偉哲疑似線民案,這些沸沸揚揚的「線民」風暴,讓我們看到台灣在民主轉型中除了為民主犧牲奉獻的抗爭者外,更有各種遊走在權力更迭中的投機者,而且這些投機者不少正在掌握國家機器。

蔡英文這種在威權下選擇服從的價值觀正可為她自己和這些投機者漂白,否則很難面對美麗島世代的靈魂拷問。不僅如此,還必須重建威權體制的記憶與解釋,才更能符合「服從論」的價值觀。

所以在退輔會的聲明中,對蔣經國的描述就必須強調開明的一面,淡忘其專制的一面。將民進黨組黨未被鎮壓也視為蔣經國的功勞,稱其為「寧靜革命的先行者」。威權為了反共是可以被「接受」,專制只要適度放寬走向開明,就可以被「原諒」。

這樣的論述與民進黨之前對蔣經國的評價極不相同。更令人驚訝的是,民進黨內及促轉會也都沒有任何異聲,一片寂然,這才是最讓人毛骨悚然的地方。民進黨贏得公投、中二補選、罷昶一連串勝利後,蔡英文強勢主導甚至專斷獨行的氣勢越來越強,黨內外幾乎沒有雜音。孱弱的反對力量與被收編的媒體和民間團體,讓社會幾乎沒有制衡的力量。台灣往選舉威權之路越來越近,在意識形態與社會氛圍上去「合理化」對威權的服從變得有其必要。

過去儘管各族群、世代的教育背景、生活經驗對於台灣的歷史記憶有所不同,但這片土地上的人民絕大部分願意生活在自由民主的體制下,對於轉型正義、促進和解、鞏固民主是有共識的。遺憾的是,政治人物對於轉型正義的觀念與作法,大多還是視作政治操作與選票提款機。

2006年陳水扁總統貪腐醜聞爆發,許多親綠學者也看不下去,針對陳水扁的貪瀆提出聲明,其中提到:「因為過去政權所為的不義沒有獲得妥善的處理,使得我們無法共同耕耘民主的未來」。可見為了民主的未來,必須小心謹慎地處理歷史的遺留問題,絕不能淪為一黨之私的工具。

藝術家吳天章有個作品《蔣經國的五個時期》,畫了5張蔣經國頭像,分別代表蔣經國不同時期的面貌,從朝氣蓬勃充滿理想的青年到慈眉善目的晚年,其中有一張是堅毅但冷酷的面容。哲學家卡爾巴伯也說過:「偉大的人物常常會有偉大的錯誤。」重新客觀地評價政治人物,還原其歷史面貌,從中汲取教訓,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以和解與團結之名,重新包裝,甚至掩護當前的威權化、一黨化的的發展,重建「服從」的心智,就不知未來的藝術家將會如何描繪蔡英文的第二任總統像了。

(作者為退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