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萍/《張愛玲100》之二十六

蔡詩萍/《張愛玲100》之二十六
蔡詩萍/《張愛玲100》之二十六

〈胡蘭成之後,賴雅之前(三)〉

張愛玲為何要接下《赤地之戀》,違反她「只寫自己喜歡的題目」的原則呢?答案只有一個。她不得不。

《秧歌》英文版,順利出版。口碑不差,但銷路平平。翻譯收入勉強糊口,而且很不快樂。她還接了電影劇本的工作,因此認識了今後她非常親密的夫妻友人宋淇與鄺文美。但,張愛玲在香港的日子,很不好過。

昔日上海的風采,她還眷戀,可是香港的生存壓力,以及,對「張愛玲」這名號的陌生,讓她應該很受傷。

1953年,美國頒布了一項難民法令,允許少數學有專長的人士申請到美國,成為永久居民,以後再申請為美國公民。

張愛玲起心動念了。要申請,必須有美國公民作保。替她作保的,是領事館的文化專員,Richard McCarthy,這人曾經負責分派翻譯工作給張愛玲,因而熟識。

1955年秋天,張愛玲離開香港,以難民身份,赴美。研究《張愛玲與賴雅》的司馬新,並未著墨太多張愛玲與美新處、領事館的關係。不過,合理推測,美方對張愛玲應該不致於陌生。

透過翻譯作品的分派,透過《秧歌》的出版,甚至,安排《赤地之戀》的寫作大綱給張愛玲,都顯見張愛玲在香港期間對美方的依賴。

司馬新的輕描淡寫,在宋淇的紀錄中,有了另一番描述:宋淇1951年入香港美新處任職,當時文化部主任正是Richard McCarthy。

他們聯手整頓譯書部,提高稿費,找到合適的書,便請名家翻譯,包括夏濟安、夏志清、徐誠斌主教、湯新楣等。後來,華盛頓新聞總署拿到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文版權,美新處公開徵求翻譯人選,應徵者眾多,最後名單上赫然看到張愛玲。

約見時,張愛玲一口英國腔英文,說得很慢,很得體。決定交給她翻譯。

談話中,得知張愛玲正在寫《秧歌》英文版,她帶了寫好的幾章,McCarthy讀了大為心折,催她早日完稿,並答應代為物色女經紀人,後來很快找到大出版商出版。

這段好友的記載,等於證實了張愛玲在香港的不順遂,為了生活,還主動應徵翻譯。她的《秧歌》英文版能出版,整個過程,美新處都扮演關鍵角色。

當時香港美新處,轄下有「今日世界社」、「今日世界出版社」。有趣的是,這兩個單位,辦公所在地,正是美國中情局在香港的同一棟大樓!不言可喻,這之間的關聯。

Richard McCarthy的幫忙,不僅是及時雨,更是從頭幫到尾。《秧歌》中文版,也是在《今日世界》雜誌上連載後,再出單行本的。

若再考量上,張愛玲以難民身份赴美,McCarthy擔任保人,更可以合理推測美新處在張愛玲旅港期間,是如何協助她,渡過困蹇的難關了。

雖然宋淇夫婦也諱莫如深。雖然張愛玲也欲言又止。雖然司馬新只是寥寥幾句帶過。但我們幾乎可以斷定,《赤地之戀》背後的推手,應該八九不離十了!

《赤地之戀》有多慘?

宋淇留了紀錄:張愛玲自己很沒信心。書成後,她去求神問卜,得到一籤:「勳華之後,降為輿台。安分守己,僅能免災。」

不妙,不妙!

果然,美國沒有出版社感興趣。最後是香港出版社印了中英文版。英文版相當粗糙,乏人問津。

作者為知名作家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