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經國反獨保台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蔡總統日前在「經國七海文化園區」開幕時,稱讚蔣經國總統是「反共保台」,外界有一些猜測,說是「收編深藍」、「裂解藍營」等等,其實歷史人物的紀念本來就有政治意涵,不足為奇。不過,無論如何詮譯,起碼還是要符合基本的事實,像蔡總統這樣信手捏造,胡亂拼湊,造假得太明顯,反而變得有點滑稽。

1972年,蔣經國先生出任行政院長,隔年推動十大建設;1978年,出任總統,提名孫運璿為行政院長,打下今天電子工業的基礎;1987年開放黨禁、報禁及赴大陸探親旅遊;1988年初過世。以上總共16年可說是蔣經國時代,剛好是我的青年時代,也是台灣最蓬勃發展的時期,至今記憶猶新。

事實上,這也是蔡總統的父親在中山北路周邊大舉買賣土地,財富暴增的時候。蔡總統由中山北路搬到陽明山的別墅,大學屬於開汽車的極少數富裕學生,出國不用打工,她怎麼可能忘記?蔡家是「威權統治」下的暴發戶之一,不是靠蔣經國還靠誰?促轉會那批享受前人奮鬥果實,吃香喝辣的無聊男女,豈能體會真實的歷史?

一般人提到經國先生的貢獻多集中在開放黨禁和兩岸交流兩件事,然而這只是最後的開花結果,伴隨這個奮起的另一面是極端困難的外在環境。從1971年中華民國被逼出聯合國後,就直線下墜,大國迫於現實一個個離開我們,最後美國也走了。小國更如風吹草偃,大批倒到北京這邊。尤其1975年,印支三邦赤化,美軍被迫撤出中南半島,更造成局勢動盪,人心惶惶。

儘管情況已如此危險,但經國先生主政始終堅持一項不可動搖的原則,即反對台獨,追求國家統一的終極目標。這項政策的積極性在於透過一個中國的國家統一目標,一方面反共,另一方面又與中共基於民族主義的共識,實現兩岸長期的和解與和平。如此,藉著外在長期和平的環境,台灣才能厚植內部經濟、科技、文教實力,最後進行民主改革。

1980年代,我們在各方面都超前大陸甚多。若缺乏「一中」和平穩定的條件,兩岸將陷入無止境的軍事較量,台灣內部將無從發展。我印象很深刻,那一段時期,中華民國舉國上下埋頭苦幹,高呼「莊敬自強 ,處變不驚,慎謀能斷」。凌晨看「三級棒」又勇奪冠軍,振奮人心士氣,觀賞「瓊斯杯」作為娛樂。不知不覺中,我們生活水準大幅提升,超過中國大陸甚多。

儘管後來「一個中國」政策出現更靈性的詮釋,但不變的是,我們始終堅持中國人的身分和立場。若非如此,台灣經濟不可能起來,蔡家也絕無機會致富。民進黨說「一中」讓台灣喪失國際空間,結果民進黨放棄「一中」的今天呢?國際空間更大幅縮小,成天在問兩岸開戰「能守幾天?」連正常日子都過不了,最後只能成天透過綠媒喃喃自語。

因此,蔡總統說經國先生的成功是「反共保台」,這是錯誤的,因為台灣本來就沒有要實施共產主義,卻有內外勢力鼓動台獨,所以重點是「反獨」非「反共」。經國先生讓台灣成功的密訣是「反獨保台」,透過兩岸都認同「一中」取得和解和平,在長期發展中取得優勢,從而實現了保台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