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白聯合執政 激發支持者熱情

(圖/檔案照合成圖)
(圖/檔案照合成圖)

藍白沒有不合的道理,近來數份總統大選民調顯示,藍白合可勝過民進黨賴清德高達10%至15%,既然勝券在握,為何不合?究其因,藍白高層仍沉浸於「寧為雞首,勿為牛後」的老大醬缸思維中,兩陣營仍對誰正誰副錙銖必較,說穿了,就是不把「下架民進黨」主流民意放在己黨的利益之上,這樣的在野黨能夠期許他們未來成為有守有為的執政黨嗎?

其實,就算從藍白各自政黨的利益來看,也沒有不合的道理。以國民黨來講,在失去中央執政權近8年,被綠色恐怖主義凌遲得還不夠慘嗎?民進黨政府高舉《不當黨產條例》與《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兩項法寶,就把國民黨及其友好民間組織的有形資源清洗得一乾二淨,倘若綠色執政再延續8年,國民黨未來是否仍能保有地方執政的優勢都不無疑問,遑論還能在中央東山再起?

至於民眾黨,能否「下架民進黨」可說是該黨未來幾年的死生大事。白營的新竹市長高虹安因官司而岌岌可危,如果立委選情再不如預期,在該黨又面臨綠色恐怖打壓之下,還有繼續生存的空間嗎?民進黨繼續執政,國民黨不會馬上倒,因為占2/3的地方執政縣市仍可供其殘喘一段時間;但民眾黨在無所依恃下,只能加速走上末日之路。

如果藍白必須合,民眾黨提出以第三方民調作為依據來共推一組候選人,是否真能換來藍白雙方真誠的合作,實不無疑問?目前各種民調顯現,柯侯差距已接近誤差範圍之內,第三方民調無論多麼公正,都很難說服落敗的對方支持者,這種方式在跨黨合作上反可能治絲益棼,不僅甚難產生真實的合作,可能還會產生不良的反作用力。

例如,2001年新黨的王建煊與國民黨的林志嘉為共推一人與尋求連任的台北縣長蘇貞昌對決,透過民調來決定誰能代表泛藍,結果王以不到1%的差距擊敗林,儘管林遵守承諾退出選局,但林的支持者卻沒有全力動員轉向支持王,因而導致最後王以些微差距敗給了蘇。檢討失敗的主因在於,王曾建議未來入主縣府後邀請林來協同共治,但遭林婉拒。沒有聯合執政的願景,林的支持者在不服氣、不甘心之餘也就缺乏投票的熱情了。

對比今昔,如果柯侯僅是透過民調PK就決定誰能代表在野聯盟參選,可能還是無濟於事,不如兩黨高層好好坐下來談談未來4年聯合政府如何組成與運作,是否回歸我國憲法的雙首長制,或者將憲政導向責任內閣制,那麼透過政黨協商決定誰代表在野聯盟參選,不僅較為簡便無害,也能使藍白支持者因能共享未來聯合執政的願景,而不分藍白全力支持共推的候選人。(作者為佛光大學樂活產業學院教授兼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