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黃心健於普拉特曼哈頓畫廊 舉行紐約首次大型個展

普拉特曼哈頓畫廊很榮幸宣布,其秋季開幕展將展出多專業藝術家黃心健的作品。展覽於2022年9月23日開幕,地點在紐約雀爾喜區普拉特藝術學院甫翻新的挑高畫廊內隆重登場。

藝術家黃心健首次在紐約的大型個展「我們稱做家的資料」,係因2019-2020曾任傅爾布萊特學者,受邀至普拉特藝術學院數位藝術系客座,本展策展人亦為該系副主任Linda Lauro-Lazin擔綱策劃。此次展覽將重塑臺灣民俗、數位監控倫理、空間探索以及橫跨不同媒體的身心二分法,並有與藝術家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一同進行的開創性合作。

手銬 I,(23.2 x 35.7 x 19.5 cm),觸碰(2020),由黃心健提供。

此展覽將凸顯黃心健眾多作品中所涵蓋的廣泛範圍,以VR影像、雕塑及影片,呈現其針對綜合媒體藝術實踐之沉浸式可能所提出的新觀點。

本展以四場大型VR旅程為主軸,分別為《輪迴》(2021)、《失身記》(2019)、《登月》(2018)以及《沙中房間》(2017),另搭配不鏽鋼雕塑及3-D列印作品。這些多媒體裝置將邀請觀眾讓自己沉浸於由黃心健重新想像、超脫塵世的空間、故事與形式裡。在這些虛擬實境中,肉體多孔、時間序列並非線性,身處的環境乃是反烏托邦的夢境。

展覽其中一個重點為黃心健的得獎VR裝置《輪迴》。該作品帶領觀眾前往不久的將來,進行一場如夢似幻的旅程。而屆時,地球的資源已耗盡,人類被迫去尋找新的家園。這項裝置乃是奠基於「具身認知」(Embodied Cognition)概念的實驗。唯有當我們以不同的肉體經歷世界,我們才能由衷感謝他人的想法、與其共感,且和諧理解自身存在。《輪迴》受到眾多評論關注,其入選第74屆威尼斯VR影展,並榮獲西南偏南影展(South by Southwest, SXSW)評審團首獎,以及坎城XR市場展最佳 VR 故事大獎。

《失身記》為另一個超現實互動VR體驗,其講述1970年代臺灣戒嚴時期黃心健的童年,同時探討政府數位監控的倫理問題。《失身記》透過一位老者的雙眼來探究壓迫手段。該老者是名政治犯,是冥界的鬼。在臺灣民俗信仰中,農曆七月「鬼月」時,地獄之門將敞開,逝者的靈魂能回來拜訪家人,老者的故事便是取材於斯。這名主角重返陽間,目睹人類記憶與靈性的惡化。

失身記,VR裝置, 28分鐘(2019),由黃心健提供。

黃心健與蘿瑞.安德森共同創作了展覽中另兩件VR作品。《登月》原為丹麥路易斯安那現代藝術博物館 (Louisiana Museum of Modern Art)委託創作,之後在阿波羅11號登月五十週年時,於美國自然史博物館(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首展。兩位藝術家以六個維度重新建構月球,且在其中運用了希臘神話的圖片與角色、文學、科學以及科幻空間電影。觀眾於是能夠探索這顆新月球的表面,滑行過空間的碎片,飛越恐龍的DNA骨骼。

本次展覽除了VR旅程,亦將展出三件題名為《蘊空》的不鏽鋼雕塑作品。黃心健參考歷史佛像,去除其人性,將之重新塑造為穿戴高科技盔甲的機器人型態生物,飄浮於靜止不動的空間之中。

另一件大規模VR裝置《沙中房間》(2017),有八個獨特房間,空間內的黑板構成偌大的迷宮。在這另類現實中,共同創作者蘿瑞.安德森的聲音引導觀眾穿越感官景觀。抽象符號轉為具象、互動、具體的存在,讓觀眾能夠探索書寫文字與記憶之間的連結。《沙中房間》榮獲第74屆威尼斯影展最佳VR體驗,是黃心健與蘿瑞.安德森第一件共同創作的VR作品。

此展覽亦會展出黃心健的3-D列印系列作品《觸碰》(2020)。為此系列,藝術家建置了一套數位系統,記錄他觸摸曾不可碰觸的戒嚴公共物件,如現仍存於臺北的路障、碉堡、紀念碑,再將這些手繪軌跡形塑的物件以圖片和3-D列印的形式重新具象化。黃心健透過這些新雕塑探討了「身體記憶」,以及身體的物理表現與歷史、藝術和科技間的連結。

另一件影像裝置《千眼之城》(2018)亦會出現於此展中,進一步開展關於人類的反烏托邦衝動和監控倫理的對話。2012年,黃心健開始在臺北市主要街道上掃描與記錄訊號,後便隨機選擇鏡頭。這樣做產生的結果為一個幽靈般的城市地貌,質疑監控技術在全球城市中心的快速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