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內部的這個神秘團隊,決定了 Mac 的形態

真正讓我理解「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句話的,是每年蘋果等科技公司發布新品後連綿不絕的討論,就拿新 MacBook Pro 來說,有人驚嘆於 M1 Max 強悍的性能,也有人為 Touch Bar 取消而遺憾,希望蘋果用回老設計。

新舊設計的交替是互聯網上永遠不會停止爭論的話題,人人都想要一款適合自己的產品。

顯然,大家的討論並不是很奏效,建議很難傳遞到蘋果內部產品團隊,尤其這還是一家以「激進」設計而聞名的公司,解決 3.5mm 耳機接口、可拆解電池等舊設計毫不手軟。

現在,新的機會出現了,蘋果建立了一個名為 Pro Workflow 的神秘團隊,不僅可以向產品團隊提建議,甚至還可以影響 Mac 等產品未來的形態。

讓 Mac 回歸「實用」的神秘團隊

早在 2017 年,蘋果就透露了 Pro Workflow 團隊的存在,隨著 Mac 產品不斷更新以及蘋果各路高管下場宣傳自家技術,這個團隊的形象漸漸明晰了起來。

簡單來說,Pro Workflow 團隊是由一群極為專業的人組成,它們是攝影、視頻製作、3D 動畫和視覺效果等領域的頂尖專業人士,可能來自蘋果內部,也可能是來自皮克斯動畫、工業光魔等業界頂級公司。

Pro Workflow 團隊可以直接接觸到蘋果內部產品團隊,向他們提出建議,甚至影響到 Mac、macOS、Final Cut Pro 等產品。

蘋果在一份 Pro Workflow 團隊成員招聘信息中寫道「幫助塑造 Apple 產品在媒體和娛樂產業的未來」,可見其重要性與影響力。

Pro Workflow 團隊與蘋果產品團隊合作的首款作品,是蘋果產品線中性能最強悍的存在——於 2019 年發布的 Mac Pro。

至今蘋果一共發布了三代 Mac Pro,此前的第二代也被稱為「垃圾桶」,獨特的設計造型讓它毀譽參半,雖然造型設計很好看,但在專業人士看來一體化的設計既限制了散熱也不利於後續改裝升級。

▲ 垃圾桶造型的 Mac Pro

散熱直接影響著電腦性能輸出,而改裝升級則是一款專業級電腦能否長期使用的重要保證。

新款的 Mac Pro 顯然受到了 Pro Workflow 團隊等專業人士的影響,不再追求極致的設計,而是轉向更實用的模塊化設計,直接將硬件配置拉到頂。

2019 年發布的 Mac Pro 不僅用上了工作站級芯片英特爾至強,內存方面更是可選 1.5TB ECC 內存,相比普通內存,ECC 內存具備更強的穩定性,不易丟失數據,對於專業人士而言這能保證整個工作流程的穩定性,不會輕易出現崩潰的情況。

對於視頻製作這種蘋果擅長的專業領域,Mac Pro 還提供了獨有的 Afterburner 加速卡,可以加速 ProRes 和 ProRes RAW 編碼解碼,進而加速視頻製作。

硬件配置外,機箱極佳的可拆卸設計也被連連稱道,旋轉 90 度機箱頂部提手就可以打開機箱,內部需要手動擰螺絲的部分也比較少,最大程度上降低拆卸復雜度。

這其實也是在為專業人士服務,更簡單易拆的設計便於後續升級硬件,就連被吐槽像刨絲器的機箱面板,也是為了散熱,最大程度提升機器性能。

剛剛發布不久的新 MacBook Pro 也能看到 Pro Workflow 團隊的身影。

iPad 和 Mac 產品營銷副總裁 Tom Boger 和平台架構副總裁 Tim Millet 在接受博主 Rene Ritchie 采訪時就表示 MacBook Pro 上的豐富的接口設計受到了 Pro Workflow 團隊的影響。

去年發布的 M1 版 MacBook Pro 雖然很驚豔,但卻僅有 2 個 USB-C 口,這也是我身邊不少朋友放棄購買的原因。

M1 Max 和 M1 Pro 解決了這個問題,在芯片中引入了專門的 IO 接口單元,讓 MacBook Pro 獲得了極強的擴展性,不僅有了 3 個 USB-C 接口,還有 HDMI、SD 卡接口等。

對於專業人士而言,擴展輸入或輸出,都是專業工作流重要的一部分,現在 MacBook Pro 也支持通過 eGPU 模塊獲得更強的圖形性能,這需要依靠電腦上的 USB-C 雷靂接口。

▲ 雷靂接口讓 MacBook Pro 具備更強的性能拓展性

現在人們提起 Mac Pro 和新 MacBook Pro,總會說這兩款產品回歸「實用」,Pro Workflow 團隊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他們讓蘋果產品團隊真正瞭解專業人士到底需要什麼。

通過對 Pro Workflow 團隊整個工作流程研究,蘋果能發現 Mac 產品的問題、瓶頸,甚至影響到這一產品線未來的發展方向。

定義 Pro

Pro 一詞在蘋果產品線中出現的頻率非常高,Mac、iPhone、iPad、AirPods 等均有 Pro 級產品,它往往代表著高端、專業、生產力。

但專業一詞非常寬泛,它可以是程序員們敲下的代碼、也可以是市場從業人員製作的 PPT、還可以是我剛剛用 Mac 敲下的這篇文章。

先定義是什麼,才能為其制定標准和規范。

喬布斯回歸蘋果後,曾使用四現象矩陣梳理產品線,砍掉了大量兼容機設備,將 Mac 歸類為消費級和專業級,它們對應著移動設備 MacBook 和台式設備 Mac Pro。

如今,專業的定義更加寬泛,筆記本電腦也是專業人士重要的選擇之一,蘋果需要重新制定標准,對不同類型的專業用戶提供不一樣的 Mac。

在剛剛過去不久的發布會上,蘋果展示了一個宏大的飛船模型,Mac 產品營銷副總裁 Tom Boger 表示,這其實是 Pro Workflow 團隊工作人員在 Octane 中創建的一個 3D 模型,它由 1.37 億個三角形繪制而成。

▲ Octane 是一個圖形渲染應用

光是打開這一個模型就需要 35GB 內存支持,筆記本電腦之前根本做不到這樣的事。

Tom Boger 強調道。專業人士對於性能和內存有著極高的需求,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能在新 MacBook Pro 上看到 64GB 容量的統一內存。

同時,統一內存又是 M1 Pro 和 M1 Max 恐怖性能的關鍵。傳統 PC 芯片,CPU 和 GPU 內存不共享,在數據交互時浪費了大量時間在數據復制、移動的過程中,效率比統一內存更低。

更強大的 CPU 性能和 GPU 性能也對內存帶寬和延遲提出了要求,所以你才會看到 M1 Pro 芯片 200GB/S 和 M1 Max 高達 400GB/S 的高速帶寬。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要一直推升 MacBook Pro 的性能極限,作為一款移動設備,仍然需要考慮散熱和能效,具體落到 M1 Max 芯片上,就是晶體管如何分配,是給 CPU 、GPU 還是其他單元模塊。

仔細觀察的 M1 Max 芯片模塊圖就能發現,蘋果分配了一塊不小的區域給視頻加速單元,它替代了 Mac Pro 中的 Afterburner 加速卡。

為什麼要這樣,蘋果平台架構副總裁 Tim Millet 表示這是為了保持芯片高能效。

在視頻製作工作流當中,視頻編碼解碼導出總是要耗費大量時間,而如果要通過提升 CPU 性能的方式縮短製作時間,必然需要耗費大量晶體管,能耗也會上升。

相比 CPU 視頻加速單元邏輯功能功能更簡單,在加速視頻製作這件事上更高效,因此將晶體管分配給視頻加速單元更合適,這樣也能保持芯片總體能耗一致,不至於功率過大搞崩續航。

通過研究 Pro Workflow 團隊真正的工作流程,蘋果產品團隊可以真正地瞭解到市面上專業領域技術發展現狀甚至未來的發展方向,並基於此制定新的產品標准。

所以我們才能看到強悍的新 MacBook Pro,看到 M1 Pro 和 M1 Max 通過統一內存將性能超強的 CPU 和 GPU 放在同一塊芯片內,這是以往業界少有探索的方向。

從工作流中找到洞察

Mac 在視頻製作、3D 視覺動畫等領域的優秀表現,和 Pro Workflow 團隊息息相關,作為這些領域的專業人士,他們的工作流往往包含真實的使用需求。

蘋果硬件工程高級副總裁 John Ternus 曾提到一個案例,Pro Workflow 團隊一位 3D 動畫師經常會開啟一些小項目微調細節。

▲ John Ternus

這些項目中圖形量並不算多,但每次打開一個窗口要等待 6-10 秒,這對於每天要打開近百次窗口的動畫師而言,電腦嚴重影響到了效率。

通過研究這位 3D 動畫師的工作流程,團隊發現這並非是電腦性能不足,而是軟件驅動的問題,這是以往基準跑分或自動化測試流程難以發現的問題,人們甚至習以為常。

這樣的案例充斥於 Pro Workflow 團隊與蘋果產品團隊的協作當中,甚至不僅僅是蘋果自家產品,還包括第三方應用,真正提升 Mac 在專業領域的生產效率。

▲ 新 MacBook Pro 產品介紹網頁中包含大量第三方應用

依靠研究 Pro Workflow 團隊工作流的方式,不僅更容易定位到問題,也能發現真實的體驗洞察,這一套方法不僅用於 Mac 中,你在其他蘋果產品中也能看到。

iPhone 13 的電影模式其實也是受到電影行業專業人士工作流的啟發,蘋果發現了一個新的洞察,電影通過焦點變換引導觀眾的注意力,電影模式的焦點變換功能也因此而來。

▲ 焦點在變換

面向工作流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式,讓產品建議有了事實支撐、可以追根溯源,幫助蘋果產品團隊從「習以為常」中發現未曾被精確表達的洞察,進而改造 Mac。

說到這,我更加期待新一代 Mac Pro 了,明年就是蘋果承諾兩年轉換到 ARM 架構的最後一年,用上蘋果自研芯片,再加上 Pro Workflow 團隊的協助,它將會是一台怎麼樣的「性能怪獸」?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APPSO”(ID:appsolution),作者:周宇,36氪經授權發布。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