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用了多年的時間證實 MacBook Pro 的專業用戶不要化繁為簡的 I/O 設計

蘋果發表大改版的 MacBook Pro 之後,雖然專業取向導致偏高的價格令不少觀望的消費者卻步,但有更多專業用戶為 MacBook Pro 採用包含讀卡機的完整 I/O 介面還有取消鍵盤的 Touch Bar 而感到振奮,不過筆者的前同事在個人現實動態留下一句:結果繞了一圈終究還是回到 2005 年以前的設計,令筆者想起 2006 年之後蘋果在 MacBook Pro 自認為的化繁為簡,對於真正的目標客群反而是適得其反。

筆者認為,蘋果自 MacBook Air 產品為了纖薄而採用 Thunderbolt / USB Type-C 的概念沒有問題,畢竟 USB Type-C 原本就是為了提供可靠且多功能的 I/O 與充電介面而生,對於輕度文書與辦公筆電能夠使產品設計更纖薄簡約;但自 2006 年起,蘋果也開始在 MacBook Pro 全面捨季 USB Type-A 、 HDMI 、讀卡機等介面,以 Thunderbolt / USB Type-C 作為取代。

雖說不少 MacBook 的使用者早已習慣規劃得宜的大尺寸觸控板,不過畢竟是針對專業用戶,亦有不少使用者仍會偏好搭配外接鍵盤、滑鼠與數位繪圖板使用,如此一來等於機身就要透過轉接方式或是以藍牙連接這些設備,畢竟直至今日為止, USB Type-A 仍是鍵鼠主流的介面,即便時至今日仍罕見有線鍵鼠使用 USB Type-C 。

筆者並不否認 USB Type-C 的便利性,只要透過一個 HUB ,單一的 USB Type-C 連接埠即可提供資料存取、讀卡機擴充、影像輸出與充電,但前提就是要多攜帶一個 USB Type-C 的 Hub ,萬一忘了攜帶就會造成可能無法搭配所需的周邊使用的情況,尤其以專業內容創作者而言,比起筆電造型的優雅,更多人會務實的選擇具備所需的性能與連接埠的機種。

而前幾年的 MacBook Pro 系列面對最大的問題就是投資報酬率的不足,一方面蘋果當時在 GPU 選擇與還未重返榮耀的 AMD 合作,即便選配到最高規的 GPU ,表現仍不及搭配價格更便宜的 NVIDIA 獨顯筆電,同時雖然這些獨顯機種不見得為專業內容創作機種,但至少在 I/O 的完整度更為充裕,在使用時能夠減少攜帶轉接裝置與 Hub 。

至於 Touch Bar 設計雖然出發點也是良好,從一般使用者的習慣,確實上排 F 區的使用比例並不高,然而對於專業使用者, F 區卻經常是對應專業軟體組合操作的觸發區,同時縱使 Touch Bar 可透過虛擬方式呈現功能,但是實體按鍵與觸控板的觸感終究有差,同時蘋果前幾年還遇到蝶式鍵盤手感與可靠度不佳的情況,也進一步導致蘋果 MacBook Pro 鍵盤在各方面又回歸傳統設計。

筆者並不討厭簡化的設計與功能,不過蘋果這次 MacBook Pro 為何會走回老路,其實是值得其它看到蘋果做甚麼就跟風的 Windows PC 品牌省思的,當時蘋果開始大量導入 USB Type-C 時,許多品牌紛紛效尤卻又在幾年後慢慢回歸傳統完整 I/O 設計(只是不少品牌讀卡機只配置莫名其妙的 microSD 我也是不懂...),尤其對於需求較特殊的專業族群,千萬別把自以為的創意、簡化設計與外型凌駕功能等概念加諸在他們所需的產品上,越單純的功能性設計才是這個族群所追求的。

更多癮科技文章
600元藝Fun券怎麼領?如何使用?
新北市振興券數位加碼懶人包:不限市民享10%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