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的“隱憂”

46歲的蘋果,或許正面臨著一場潛在的“中年危機”。

說起一家公司面臨的“挑戰”,可能很多人會想到它的強勁對手。

比如提起英特爾大家會想到AMD,提起高通則會想到聯發科。

但說到蘋果公司呢?如果以對手的角度來考慮,或許小米、榮耀、OPPO、vivo,甚至三星都顯得有些“不夠格”,而曾經一度手機市場份額超過蘋果、曾經是蘋果潛在最大對手的華為,因為受到種種限制,如今手機業務規模已經遠不及當年巔峰時期。

從全球10月手機銷量來看,蘋果似乎也的確是一枝獨秀,成為唯一一個維持環比正增長的品牌, 份額力壓三星成為全球第一。 去年蘋果份額超過三星,是在第四季度。

但另一邊,從年初市值第一次站上三萬億美元的高點後,蘋果的股價就一直波動下行,最低甚至接近兩萬億美元, 相比高點時減少了近三分之一。

▲蘋果近一年來股價變化,來源:Google財經

誠然,整個消費電子產業的下行態勢、行業景氣度的下降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但從蘋果自身角度來看,真的已經可以“躺贏”了嗎?

答案或許並沒有表面看上去的那麼簡單。

短短數月間,外媒曝出 蘋果六七位核心高管離職、靈魂的硬體設計團隊幾乎要走到“散夥”的邊緣,而iPhone年度新品少見的出現了低於預期的市場反饋,iPhone 14標準版首發即“破發”,下個季度營收能否維持增長, 也被打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

1976年4月1日,21歲的賈伯斯與好友一起,給世界帶來了蘋果公司。46歲時的賈伯斯,發佈了iPod,用一個“小玩意兒”,顛覆了整個傳統音樂產業。

而今天,蘋果公司也成立46年了,46歲的蘋果,並沒有在這個節點上像它的創始人一樣,帶來改變世界的產品,相反,很多人都在說,蘋果似乎已經不再能改變世界了。

46歲的蘋果,或許正面臨著一場潛在的“中年危機”。

不論是 財務業績、產品技術創新、人員管理、供應鏈管理還是爆款產品的打造,這些方面的“隱憂”都已找上門來,堵在門口等著蘋果來解。

對於蘋果來說,今年的“冬天”,或許沒有那麼寒冷,但卻同樣必須經歷。

01.財務股價之憂:增長後勁難尋,三萬億漸行漸遠

近幾個月來,裁員、股價暴跌似乎成為了科技行業的常態,每天佔據著各大媒體的頭版頭條,而蘋果似乎成為了一根“獨苗”,股價波動並不大,也並未有大範圍裁員資訊傳出。

隨著蘋果最新一個財季的財報發佈,其勉強實現同比增長的營收和淨利潤已經在科技公司中顯得較為不易。

但實際上,很多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這一季度的資料,蘋果“耍了個心眼”, 他們把iPhone 14系列的發售日期提前了一週,而新款iPhone首週的銷量是極為可觀的。

雖然沒有iPhone 14系列首週的具體銷量公佈,但從CINNO的國內9月智慧型手機銷量報告中我們能看到,蘋果9月的銷量達到了460萬部,環比增長接近七成,同比增長達到了26.8%,要知道,這個月國內手機廠商銷量都在同比大幅下滑。

提前一週發售新iPhone,對於蘋果三季度財報表現必然是有正向提拉作用的。

而這裡就產生了一個新問題, 四季度蘋果要怎麼辦? 要知道,去年iPhone 13系列的“十三香”,可是為蘋果帶來了“史上季度收入新高”,其季度營收達到了1239億美元,超過當季微軟和特斯拉之和。

▲蘋果季度營收情況(單位:十億美元),來源:Statista

目前看來,到今年年底,蘋果並沒有計畫中的重磅新品公佈,去年10月蘋果可是甩出了M1 Pro和M1 Max兩款重磅“核彈級”筆記型電腦晶片,也大幅帶動了高端MacBook Pro產品的銷量。

今年蘋果的M1 Ultra已經提前釋放,MR頭顯似乎仍要等到明年。iPhone產品營收佔比仍然超過52%,但iPhone的銷售增長也遇到了瓶頸,這在營收佔比近兩成的中國市場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海外不少分析機構分析師都給出了類似的判斷, “未來幾個季度,蘋果業績增長將更為艱難”。

有分析師指出,目前蘋果的市盈率已經達到了歷史平均水平的兩倍,而華爾街對蘋果股票的積極性,在未來幾個季度也可能會進一步減弱。

蘋果可能仍然是最能賺錢的科技公司,但就持續維持高增長這一目標來看,蘋果或許已經有些力不從心了。

02.產品創新技術研發之憂:蘋果的創新真的枯竭了嗎?

除了掃視擺在明面上的財務指標,我們不妨更加深入蘋果,來感受這場“中年危機”。

近年來,“蘋果還有創新嗎”、“蘋果創新枯竭了嗎”這樣的問題一直充斥在各類關於蘋果的熱議中。

蘋果已無創新的說法“甚囂塵上”。

智東西曾經深入分析了蘋果供應鏈體系的建立及背後的核心玩法(鐵打的蘋果流水的供應鏈:大陸供應商7進8出背後)。

可以說,在賈伯斯之後的蘋果, 其創新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其獨一無二的供應鏈優勢。

不論是蘋果與台積電深度繫結帶來的晶片先進工藝優勢,還是與三星各類研發專利交叉授權打造出的頂級手機螢幕,沒有強大如斯的供應鏈,我們很難遇見今天的蘋果。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蘋果通過把控供應鏈,把控了行業的創新節奏,通過壟斷行業創新,保證了自身的技術領先性。

這正是蘋果創新的源動力之一。

當然,在軟體作業系統、軟硬體底層協同打通、軟硬體生態優勢等方面,蘋果還有著這樣那樣的創新能力。

但時至今日,蘋果“顛覆行業”的能力,似乎已經不如從前來的那樣明顯。

比如,在明年即將推出的iPhone 15中,我們能夠看到什麼“不同”?

從目前供應鏈爆料資訊來看,蘋果明年的iPhone 15系列採用Type-C介面基本上已經是可以確定的事了,而Pro和Pro Max兩款機型的Type-C介面會支援USB 3.2或雷電 3這樣的高傳輸速率規格,進而帶動相關傳輸晶片、介面產業的發展。

雖然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對這項改動非常“看好”,認為競爭對手會爭相模仿,並帶動產業,還列出了多家潛在的獲益供應商,但事實是,目前所有的高端主流Android智慧型手機,幾乎都已經採用了USB 3.0介面。

實際上,蘋果的iPhone是為數不多的仍然沿用USB 2.0規格介面的廠商。並且隨著無線通訊技術的普及發展,今天還在用USB線傳輸資料的使用者,已經不多了。

此外,郭明錤還透露,蘋果將在iPhone 15系列中採用“無按鍵設計”,或許會類似iPhone 8上的“實體Home鍵”,雖然按下仍有“反饋”,但這種反饋是振動馬達模擬的,而非真正的實體按鍵。

根據郭明錤的判斷,由於這樣的改變,iPhone 15系列上的振動馬達數量將增加至3個,進而帶動立訊精密、瑞聲科技這樣的供應商相關業務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華為、vivo、魅族、HTC等廠商都推出過配備“非實體按鍵”的智慧型手機產品。

▲魅族Zero概念機

在這裡,我們僅僅簡單回顧了一下iPhone 15系列的兩個可能的升級點,雖然有些“片面”,但我們也能從中發現一些問題。

實際上,不論是介面的改變還是按鍵設計的變化,這些“創新”給人帶來的衝擊力的確不強,甚至可以說, 近年來一些蘋果產品的改進,更多像是在“補課”。

比如充電速度的提升、比如螢幕劉海的縮小、比如手機拍照像素的提升、拍照變焦倍數的提升,以及手機續航的增加等。

誠然,Android這邊最強手機SoC的CPU性能依然只能跟蘋果兩代前的A14看齊,但在實際使用者體驗側,蘋果A系列晶片性能強勁的優勢,已經不再像從前來的那麼明顯。

如今各家Android手機廠商的作業系統紛紛對標“蘋果”,流暢度提升比較明顯,硬體性能也追趕了上來,SoC的GPU性能甚至已經超過了蘋果今年最新A16晶片的GPU。

此前,郭明錤爆料稱蘋果的5G基帶研發受阻,團隊動盪,下代iPhone 15依然會採用高通的5G基帶。消息傳出,還曾經一度引發熱議。

理性地來看,5G基帶晶片的研發難度是非常大的,蘋果收購英特爾通訊基帶業務並非沒有原因。但即便如此,真正搬出自研的5G基帶並用在iPhone中,蘋果或許仍然需要一些時間,可以理解。

但不得不說,在技術研發層面,蘋果並沒有普通人想像中的那樣“無敵”。

強如蘋果,在某些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也不得不“低頭做事”。

蘋果造車團隊經歷的種種波折、幾經“解散、重組”,或許也能說明這一問題。

當然, 蘋果在研發硬實力上仍然處於移動晶片行業的領先地位。

蘋果通過M1系列晶片在能效比方面的顛覆性表現,徹底改變了筆記型電腦晶片市場的格局,蘋果的H系列晶片、S系列晶片在耳機、手錶中的應用,也成為了這些產品擁有出色表現的關鍵基礎。

蘋果帶給我們的驚喜依然不少,但正如前文所說,如今蘋果在技術創新領域面臨的挑戰同樣也不小。

回顧蘋果近年的研發投入,可以說是只增不減,2021財年蘋果研髮指出增長了20%,相比上一年17%的增幅再次提升。

▲蘋果近年研發投入情況,來源:彭博社

蘋果對於技術研發的投入從未停止,且一直在加大,但 技術創新的紅利,或許真的不像以前那麼好吃到了。

03.高管出走人才稀缺之憂:Jony Ive的“夢之隊”幾近散場?

雖然前文提到,蘋果這艘大船在科技公司裁員潮中,航行的還比較穩,並沒有明顯的大範圍裁員,但事實上,對於蘋果來說,其人才團隊建設,或許正面臨深層次的挑戰。

從今年8月至今,短短三個多月, 蘋果至少有六位以上的核心高管離職, 其中包括首席資訊官(CIO)、首席隱私官(CPO)這樣的“CXO”職位任職人員。

要知道,蘋果雖然有大約100多名副總裁、30多名直接向庫克匯報的高管,但在蘋果能有“首席官”頭銜的高管並不多,大多數都是公司的元老。

比如這次離職的蘋果前CIO瑪麗•鄧比(Mary Demby),在蘋果已經工作了近30年,當然,據報導,鄧比本來也準備退休了,她在有離職意願後,已經繼續在蘋果工作了三年,今天終於要正式告別蘋果。

▲Mary Demby

鄧比所在的部門是蘋果的資訊系統和技術部門,可能聽起來,這個部門有點像“搞後勤”的,但實際上,這個部門被蘋果稱之為 “神經中樞”, 負責操作後端基礎設施,讓員工、客戶和供應商能夠正常交流溝通,並保持像線上商店這樣的服務能夠正常運行。

該部門直接向蘋果的首席財務官盧卡•馬埃斯特裡(Luca Maestri)匯報,而這位就是每次蘋果財報電話會議上和庫克一同出來答疑的蘋果高管。

除了瑪麗·鄧比,蘋果的資訊系統和技術部的軟體工程副總裁大衛•斯莫利(David Smoley)也即將離開蘋果,他給出的名義同樣是“退休”。

“神經中樞”部門短時間內兩位核心高管離開,及時找到接班人是對蘋果的一大考驗。

同樣是一員老將的蘋果採購副總裁托尼·布萊文斯(Tony Blevins)也於今年9月被免職離開了蘋果,原因是公開發表了不當言論。

布萊文斯在蘋果工作了22年,瞭解他的員工告訴媒體,在過去20年裡,他是“蘋果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幫助蘋果提高了利潤率、搶在對手之前獲得核心技術,鑑於他對蘋果供應鏈的瞭如指掌及高超談判技巧,他很難被取代。 當然,這只是這位蘋果員工的一面之詞。

此外,還有蘋果線上零售副總裁安娜·馬蒂亞森(Anna Matthiasson)、蘋果公司首席隱私官簡·霍瓦特(Jane Horvath)等高管也同在近來蘋果的離職潮之列。他們在蘋果都有著十年以上的工作經歷。

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為是蘋果傳奇設計師喬尼·艾維(Jony Ive)繼任者的蘋果工業設計副總裁埃文斯·漢基(Evans Hankey)也將於近期離開蘋果。

喬尼·艾維的大名不必多說,從1992年加入蘋果依賴,他一直是蘋果的“靈魂設計師”,領導者蘋果的設計團隊,早期的透明彩色iMac、iPod,以及後期的iPhone、iPad、AirPods、Apple Watch等產品均出自他手。

2019年,艾維正式從蘋果離職,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LoveFrom,雖然蘋果曾與他簽訂了一份價值超過1億美元的長期合作合同,但在今年7月合同到期後,雙方都沒有續簽。

對於蘋果來說, 艾維的離開無疑有著重要影響,而更大的考驗是,蘋果如何找到他的“繼任者”?

有蘋果員工稱,蘋果的設計團隊正在遭遇“人才流失”的困擾,從Apple Watch發佈之後,艾維的小團隊已經有至少15名成員離開,很多曾在艾維手下工作的資深設計師都去了他的新公司LoveFrom。

這樣的人員流動是很少見的,艾維離職前曾說過,在過去的15年裡,只有兩名設計團隊成員離開了蘋果,這裡面還有一個人是因為健康原因才離職的。

艾維的繼任者漢基負責監督蘋果的工業設計團隊,但實際上,她僅僅在這一職位上任職了三年。

目前在蘋果工業設計團隊中,僅存的兩位老將,一位是在蘋果工作了26年的理查德·豪沃思(Richard Howarth),另一位是在蘋果工作了30多年的巴特·安德烈(Bart Andre),但這兩位都沒有接替漢基的意願。

雖然蘋果曾考慮任命軟體設計主管戴伊(Dye)負責硬體設計,但老員工們認為,這一舉動將“激怒”硬體設計師們。

有蘋果內部老員工告訴媒體,他們認為從別的公司引進人才是 “團隊的死亡(death of the team)”, 蘋果現在需要在內部找人,但蘋果又缺乏一個明確的“接班人培養計畫”,這是一個很要命的問題。

艾維曾經透露,在庫克的領導下,蘋果關注的重心是營運而不是設計。

可以說,蘋果的“靈魂”設計部門的元老級人物陸續散場,或許只是一個表象, 在業績增長遇到瓶頸、產品創新乏力之際,蘋果源自內部的深層次調整或許已成必然。

但無論如何,對於蘋果來說,創新離不開人才,而不論是面對MR頭顯所指向的元宇宙,還是面對電動汽車的新方向,人才難尋的問題將始終是蘋果當下面臨的突出挑戰。

當然,從另一方面來看,46歲,已經超越了絕大部分科技巨頭的“年齡”, 蘋果這些征戰了二十年、三十年的員工,最終交棒給“新鮮血液”,或許對於蘋果來說也是一次由內而外的革新。

或許想成為一家“百年老店”,這是蘋果必須要經歷的。

正如微軟、英特爾這樣的科技巨頭,也在近幾年迎來了CEO等級的人事更迭,而如今新的業務在這些公司中都在旺盛生長著,帶來了新的變化。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蘋果能否積極面對變化,找到解法,至關重要。

04.供應鏈結構性調整之憂:“鐵打的果鏈”神話能否延續?

接下來,我想談的蘋果中年之憂,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蘋果供應鏈的結構性調整。

在科技行業中,一直有一個說法,就是“流水的廠商,鐵打的果鏈”。誠然,在蘋果“日不落”供應鏈帝國依舊穩固的今天,這句話並沒有問題。

但在龐大帝國之下,危機與變革也在悄然醞釀著。

蘋果對於中國大陸供應商的依賴問題,如今正成為外媒討論熱度最高的“蘋果話題”之一。

雖然近年來,蘋果不斷把產品的最終組裝環節轉移至印度、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但實際上蘋果在製造業方面依然極其依賴中國大陸。

蘋果iPhone、Mac電腦、AirPods、Apple Watch、iPad等絕大多數產品的“FATP(最終組裝,測試和包裝)”都要在中國大陸進行,另外郭明錤也提到,蘋果的新產品匯入(NPI)流程也幾乎都是在中國大陸進行的。

可以說,雖然富士康是一家台灣公司,但它的主要生產工廠都位於中國大陸,比如鄭州的富士康工廠。

▲富士康鄭州廠區一角

蘋果為什麼離不開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製造業員工的平均工資遠超印度、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平均水平,勞動力成本並不是主要優勢,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實際上,像富士康這樣規模龐大的代工廠,其核心優勢在於靈活性。富士康鄭州廠區的人數曾一度超過30萬人,相當於一座小城市。工人都工作、生活在園區內部,園區裡各類設施一應俱全。

這樣就使得組裝生產的隊伍可以24小時待命,隨時被靈活調撥。比如初代iPhone在上市前幾週,賈伯斯突然決定將塑料螢幕換成玻璃螢幕,因為他發現塑料螢幕在褲兜裡會被鑰匙刮花。幾週後,8000多名工人在產線上輪班工作,幾天之內,讓改版後的iPhone出貨訂單超過了1萬部。

這樣的 大規模、集中、靈活 的生產能力,目前其他國家還很難具備。

站在中國大陸製造業發展的角度,蘋果是功不可沒的,其帶動的就業、其對於生產技術提升的促進效應,都是有目共睹的,立訊精密、歌爾股份、京東方、瑞聲科技、舜宇光學等供應鏈企業,都在加入果鏈後實現了更快速的成長。

而站在蘋果的角度,對於中國大陸的過度依賴,在近年來顯露出了一些弊端,最明顯的莫過於新冠疫情和大國政治博弈帶來的生產成本上升。

疫情造成的停工、貿易戰造成的物流運輸成本飆升,都成為蘋果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川普政府時期,貿易緊張局勢導致蘋果的產品也被納入額外徵收關稅之列;疫情爆發初期,蘋果的iPhone SE和iPhone 12都因為工廠停工、產能不足而延遲發佈。

2021年的缺芯潮雖然沒有影響蘋果iPhone 13系列的發佈,在蘋果年末財季的財報電話會上,CFO馬埃斯特裡稱,疫情導致的供應鏈問題可能會給蘋果造成40到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6到532億元)的損失。

他還特別提到了當時上海疫情給附近工廠帶來的影響。

近期鄭州疫情對於富士康工廠生產的影響,已經波及到1500萬到2000萬部iPhone 14 Pro的生產,訂單削減幅度在20%左右。

蘋果供應鏈佈局的分散,已經成為必然,並在加速推進中。

蘋果持續將部分供應鏈轉移出中國大陸,避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甚至連台灣地區,蘋果都認為“不夠放心”。

最明顯的莫過於台積電的動作,台積電近年來不停地在海外擴張建廠,其中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被議論的程度最高,主要因為它可能會率先投產台積電更先進的晶片工藝製程,比如3nm。

蘋果也公佈了後續將從“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家在建工廠開始為其裝置採購晶片”的消息,顯然,這說的就是台積電。

此外台積電還在美國東岸的維吉尼亞州建立第三座位於美國本土的晶片工廠,在歐洲,台積電正在與德國政府討論建廠的問題。

當然,晶片生產的轉移絕非一日之功,一座晶片工廠從規劃、建廠、投產,到最終產品通過量產測試、真正大規模生產落地,都是以年為單位計算時間的。

這其中的變數也將成為蘋果和台積電要共同面臨的挑戰。建廠的資金問題、美國的補貼政策能否及時落實到位、人才團隊的建設培養、供應鏈鏈條的打通、外部政策環境的影響,甚至台積電自己能否解決現在工藝研發中遇到的種種技術難題,都會成為挑戰。

此外,生產製造環節的轉移相比高技術壁壘環節,看起來似乎要容易一些,但事實卻也是困難重重。

比如最明顯的一個問題就是,印度、越南這樣的國家,在工業基礎方面十分薄弱,產業鏈實則極為“畸形”,在重化工業方面都較為缺乏,而重化工業又是製造業的基石。

這就導致一個問題,印度、越南真的是承擔了最“純粹”的組裝工作,他們需要從中國進口原材料、零部件、生產裝置,自身只承擔加工組裝任務,產品出口到美國。

正如前文所說, 蘋果核心產品的大規模量產關鍵環節仍然離不開中國大陸供應鏈。

放眼全球蘋果工廠,根據市場研究機構Technode整理資料,位於中國大陸的工廠數量接近300座,佔比達到48%。

短期乃至近幾年, 供應鏈結構性調整帶來的“陣痛”,都會是蘋果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疫情、國際政治形勢等因素的影響,仍然會成為蘋果業績增長的潛在“絆腳石”。

▲蘋果供應鏈工廠數量分佈情況,來源:Technode

05.下一個爆款之憂:當iPhone增長見頂,用什麼頂上?

最後,我們來聊點輕鬆的——蘋果的爆款產品打造之憂,產品距離我們普通消費者最近,感知可能也會更強一些。

在蘋果的產品營收佔比方面,iPhone的歷年佔比基本都在50%以上,誠然,一家公司有一項拳頭產品賣爆是很好的一件事,而蘋果則是款款產品都是“爆品”,領不少公司羨慕不已。

但問題就在於, 當拳頭產品開始增長乏力時,蘋果要怎麼延續自己的增長之路?

今年9月、10月,iPhone 14系列被砍單的消息可以說傳遍了大街小巷。從首發當天開始,iPhone 14系列標準版就已經“破發”,一些三方管道售價普遍低於官方價格。

iPhone 14標準版的市場表現顯然不及蘋果預期, 但Pro版本的強勢表現一定程度上拉回了整體銷量。

不過目前疫情對工廠生產的影響愈發明顯,兩個Pro版本的缺貨情況還在不斷加劇,管道現貨也重新回到大幅溢價狀態。

根據最新消息,由於疫情對生產的衝擊,iPhone 14 Pro系列四季度還將減產20%左右。

整體來看,美國投行傑富瑞曾發佈報告稱, iPhone 14系列相較iPhone 13系列,在中國市場首銷前三週的銷量同比下降了27%左右。

當然,iPhone 14系列的銷量與銷售額與一眾友商同期產品相比,依然遙遙領先,這一點不可否認。

談到手機銷售,很多人都認為,市場大環境不好,各家廠商的銷量都不盡人意,但通過與業內人士的深入交流,更多產業人士認為,智慧型手機行業的發展可能就是來到了一個“質變”的拐點。

智慧型手機市場“紅利多多”的日子可能就此不再有了,疫情只是加速了這一過程,讓這一天提前到來而已, “智慧型手機的此時此刻,恰如PC的彼時彼刻”。

因此, 蘋果iPhone所面臨的銷售乏力,也許並不能直接“甩鍋”給大行情,因為蘋果必須要找到新的增長點,才算給出了問題的答案,而不是告訴大家,等手機市場行情恢復,iPhone自然會賣好。

2022年三季度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約3億部,同比下降5.3%,繼續創造“新低”,一位手機供應鏈從業者稱,明年後年的“回暖”雖是必然,但手機市場要重回三四年前的樣子,幾乎不太可能了。

除了iPhone,蘋果的其他業務能否挑大樑呢?目前來看,都還差得遠。

從財報中可以看到,去年高速增長的Mac電腦,近來的同比增速也開始有所下滑,而在海外市場,蘋果推出了很多大力度的企業促銷,針對企業使用者。

比如購買25台以上的MacBook電腦就可以享受10%左右的優惠, 這樣的促銷力度在過去五年中都不曾有過。

▲蘋果Mac電腦近期銷售情況,來源:彭博社

另外,可穿戴業務一直被譽為是一項高增長“潛力股”,但一方面可穿戴業務的營收佔比僅為10%左右,另一方面,即使像TWS耳機、智能手錶這類產品,增速也呈現出明顯的放緩趨勢。

根據Canalys最新統計資料,今年三季度,TWS耳機出貨量同比增長6%,在可穿戴中佔比更小的智能手錶銷量則同比增長為16%左右。

對於本身體量有限的這兩塊業務來說,很難成為蘋果的新增速引擎。

服務業務雖然增長迅速,但面臨全球反壟斷審查的不斷加強、政策監管力度的加大,像蘋果和Google這樣的巨頭,正在服務業務方面面臨更大的挑戰。

當然,可以預見的是,蘋果的MR頭顯一定會成為新的增長點,但就VR行業目前發展的現狀及體量來看,蘋果能否探索出更具價值的商業模式、探索出新的使用者使用場景、新的殺手級應用,仍然是很大的挑戰。

傳言3000美元左右的定價,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

至於造車,先走一步看一步吧。

06.結語:蘋果轉身,消費電子行業迎來關鍵變革期

在蘋果萬億美元市值帝國的背後,我們看到即使強如蘋果,也仍然面臨著諸多挑戰。但另一方面,我們也能看到,不論是財務、產品、技術、人才還是供應鏈方面的挑戰,想要解決都絕非易事,但蘋果硬是扛著所有難題,依然做出了所在品類最具影響力的爆款新品,並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

細看年近半百的蘋果公司所面臨的這些“中年隱憂”,或許正是對消費電子產業發展的一次深度回望,在全球經濟環境下行、產品技術創新突破遇到瓶頸的大背景下,科技產業的每一個玩家或許都要思考這些問題。

如果是我,我會怎樣解決?躺平,還是轉型突圍?

十多年前,那個瘋狂到以為可以改變世界的男人,推開了智慧型手機時代的大門,而十幾年後的今天,智慧型手機的故事,或許該翻開新的一頁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智東西”(ID:zhidxcom),作者:雲鵬,36氪經授權發佈。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

◤果粉快搶 限時下殺◢
搶新機 一次買齊iphone 14周邊
就愛舊機 買iPhone 13省荷包
iPad第九代萬元有找 熱銷限量補貨到
AirPods限時降價 最高折2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