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蛋的哀傷-談蛋雞的動物福利

作者:林怡君
(臺灣大學獸醫學系兼任助理教授、臺大永齡「關懷生命、愛護動物」專案計畫動物福利專案教師)

什麼是「格子籠」?它真的那麼好嗎?為何國際有廢除的趨勢?(圖片來源:wikimedia)
什麼是「格子籠」?它真的那麼好嗎?為何國際有廢除的趨勢?(圖片來源:wikimedia)

欸,吃這麼多雞蛋,但是,你/妳看過蛋雞飼養嗎?

雞蛋可說是最容易取得的營養食材,除了富含優良蛋白質以外,還有卵磷脂、維生素、礦物質等,價錢相對其他營養食品來說也較為便宜。近年來,隨著社會動保意識的覺醒,除了關心蛋品的食品安全之外,越來越多民眾開始重視蛋雞飼養的環境。

什麼是格子籠?

傳統格子籠,又稱巴特立籠(Battery cage),是近半世紀以來飼養蛋雞的主流模式。最早的文字紀錄,可回溯到1931年,在Milton Arndt所著的《Battery Brooding》一書中,就有相關的記載。在這之前,蛋雞的飼養多半採取自家後院的生產模式,自給自足,若有多的,就拿到市場上販售。

隨著對雞隻生理了解的增進、育種技術的改良、工業革命帶動城市的發展,為了提供穩定且充足的食材來源,密集性的飼養開始取代了自家後院的生產方式。

然而,隨著飼養密度的上升,除了勞力需求增加之外,衛生條件及疾病的傳播變成了蛋雞產業最大的挑戰,在20世紀前半,寄生蟲的問題(如:球蟲),或細菌性傳染疾病(如:雞結核病),很容易透過糞便傳播,當時20到30%的年死亡率都不算是太誇張的數字(Ketelaars, 1992., cited in Leenstra et al., 2016)。

從1940年代起,產業界為了減少雞隻的損失,開始大量使用格子籠系統。格子籠的使用,使每隻雞都可以有穩定的飼料及飲水;雞隻下蛋後,蛋也較容易集中,方便工作人員收集;此外,格子籠也能分離雞隻的糞便,減少腸內寄生蟲經由糞便反覆感染的情況,體外寄生蟲也鮮少在格子籠中發現(Duncan, 2007),因此,格子籠成為蛋雞產業極常見的風景。

格子籠真的那麼好嗎?

雖說格子籠大幅地減少因雞隻死亡導致的損失,降低了飼養的成本,也使消費者得以購買到價錢低廉的雞蛋,但由於格子籠的空間有限、高度不足,飼養在裡面的雞隻因為缺乏活動的空間,骨骼未能獲得適當伸展,骨頭的強度因而受到影響(Knowles & Broom, 1990),也可能增加骨折的風險,造成雞隻急性或慢性的疼痛(Webster, 2004);再加上,血液循環不良、缺乏運動,代謝也會跟著出問題(Mench et al., 1986),影響蛋雞的飼養年限並大大危害其動物福利。

若單籠的飼養密度增加時,雞隻「摩肩擦踵」,也容易造成羽毛的損傷,進而影響到體溫的調控。更遑論因為環境單一性,無法讓雞隻展現應該有的行為表現,例如:築巢、沙浴。

在過去的喜好試驗(Preference test)的研究中指出,在產蛋前,母雞會有強烈的築巢慾望(Weeks & Nicol, 2007),在無法滿足築巢渴望的狀況下,某些品種,如:來亨雞,會在產蛋前,出現來回踱步的刻板行為(Yue & Duncan, 2003)。

雖然在喜好試驗中,雞對於沙浴的需求並沒有這麼顯著(Widowski & Duncan, 2000),但是禽類藉由沙浴來清潔羽毛及皮膚,一旦缺乏沙浴,雞羽容易因為脂腺分泌物而結塊,進而影響羽毛保暖的功能,致使蛋雞需要多攝取熱量以維持體溫(Olsson & Keeling, 2005)。

國際趨勢廢除格子籠

即便格子籠具有避免因糞便所造成的疾病的傳播及管理上的優勢,部分符合動物福利五大自由中,免於飢餓的痛苦(減少搶食)、免於疾病(體內外寄生蟲、細菌性傳染疾病);卻也造成了雞隻其他動物福利的影響,如:因環境所造成的其他病徵,以及無法滿足天性行為的限制;格子籠亦造成產業界的損失,如:雞隻因骨折問題,提早遭到淘汰,同時也令產業界背上「虐待動物」的污名。

基於上述理由,很多動物福利科學研究團隊著手研究友善蛋雞的生產系統(請容筆者下集再介紹),許多國家,如:英國、荷蘭、澳洲、紐西蘭,也輔導業者朝向永續及友善動物的生產方式,使雞蛋的生產履歷更加透明、增加飼養系統的認證標示,如:友善畜產認證或是有機認證,並透過教育改變消費者行為,促使消費者能以行動支持(購買)友善畜產品。

餐飲業也因應風潮,要求上游的蛋商提升蛋雞動物福利,擴展友善蛋品的市場,使動物福利能成為社會共識,進而完成立法,如:歐盟在1999年通過格子籠廢除的落日條款,經過12年的緩衝期,在2012年全面廢止格子籠的使用;

紐西蘭也在2012年通過立法,進入10年緩衝期,新設立的蛋雞場,僅能選擇友善飼養系統,並期在2018年達到45%蛋商轉換成友善生產系統,在2022年完全廢止格子籠使用(SPCA, 2012);加拿大蛋商也承諾在2036年將達到全面廢除格子籠的使用(Anonymous, 2016)。

目前我國以傳統格子籠的飼養模式為主流,根據眾多動物福利科學相關研究,格子籠的使用弊多於利,亦使產業界形象蒙受虧損。未來產業界要朝向什麼樣的生產模式,該如何提升產業形象,是時候好好的思考。這既是危機,也是轉機。

參考資料:

Anonymous. (2016). Canadian egg farmers to abandon battery cages by 2036. CBC News. from http://www.cbc.ca/news/business/cage-free-eggs-1.3435333

Duncan, I. J. H. (2007). The pros and cons of cages. World’s Poultry Science Journal, 57(4), 381-390.
Knowles, T. G., & Broom, D. M. (1990). Limb Bone Strength and Movement in Laying Hens from Different Housing Systems. Veterinary Record, 126(15), 354-356.

Leenstra, F., et al. (2016). Layer breeding programmes in changing production environments: a historic perspective. Worlds Poultry Science Journal, 72(1), 21-35.

Mench, J. A., et al. (1986). Effects of Cage and Floor Pen Management on Behavior, Production, and Physiological Stress Responses of Laying Hens. Poultry Science, 65(6), 1058-1069.

Olsson, I. A. S., & Keeling, L. J. (2005). Why in earth? Dustbathing behaviour in jungle and domestic fowl reviewed from a Tinbergian and animal welfare perspective.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93(3–4), 259-282.

SPCA. (2012). New battery hen cages banned. The New Zealand Herald. Retrieved from http://www.nzherald.co.nz/nz/news/article.cfm?c_id=1&objectid=10852437

Webster, A. B. (2004). Welfare implications of avian osteoporosis. Poultry Science, 83(2), 184-192.
Weeks, C. A., & Nicol, C. J. (2007). Behavioural needs, priorities and preferences of laying hens. World’s Poultry Science Journal, 62(2), 296-307.

Widowski, T. M., & Duncan, I. J. H. (2000). Working for a dustbath: are hens increasing pleasure rather than reducing suffering? 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 68(1), 39-53.

Yue, S., & Duncan, I. J. H. (2003). Frustrated nesting behaviour: relation to extra-cuticular shell calcium and bone strength in White Leghorn hens. British Poultry Science, 44(2), 175-181.

傳統格子籠,又稱巴特立籠(Battery cage)。(圖片來源:wikimedia)
傳統格子籠,又稱巴特立籠(Battery cage)。(圖片來源:wiki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