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上市受挫 分析師:典型中國金融監管循環

(中央社記者吳柏緯台北27日電)螞蟻集團上市前夕遭中國官方出手重擊,分析師認為這是典型的中國監管循環模式,由放任逐漸收緊,不斷重複。螞蟻的案例與其說具針對性,不如視為新一輪監管循環的起點。

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李震華接受中央社訪問時指出,螞蟻集團的案例絕非中國政府臨時起意想要「教訓」,而是經過長期的觀察後所做的決定,「是謹慎而有跡可循的規劃」。

李震華分析,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在11月2日共同發布了「網路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一開始外界認為是因為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馬雲10月24日的發言觸怒當局,因此被教訓。但隨著後續相關的資訊來看,新的辦法已經研議多時,而且應該也已經通知螞蟻集團,馬雲應該也是在之前就已經知道當局有這樣的規劃,因此才會在10月24日大吐苦水。

李震華指出,中國新的監管辦法,鎖定的是螞蟻集團其中一項金融業務「小微貸款」,講白了就是不讓螞蟻「用1塊錢做100塊的生意」、「用科技的名號做金融的生意」。他並表示,這個新的辦法對於螞蟻集團的業務影響巨大,避免後續衍生的問題,才有暫緩上市的決定。

李震華認為,這次螞蟻集團上市是眾所期待,同時在美中對抗的情況之下,這個全球最大的IPO當然受到矚目,也因此,官方一連串的行動才會被放大檢視,認為具針對性。但是只要把中國新金融發展的歷程拉長來看,就會知道這並不是特例。

李震華分析,綜觀過去10年,中國官方對於新興的金融科技服務是非常積極、鼓勵,幾乎是信奉「叢林法則」,任其自由發展,這也使得中國的金融科技非常蓬勃且不斷推出新的服務。只不過官方允許這樣「百花齊放」發展的前提是「穩定」,一旦出了亂子或察覺可能出亂子,便會出手整頓。換言之,這樣的循環可以歸納為放任、觀察、監管(收緊)三個步驟。

「以支付工具為例,一開始中國政府也是不管,讓他們各自發展,等到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再介入監管」李震華指出,2017年時官方介入成立「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台」(網聯),負責對接支付業者的資料,做為第三方支付機構統一清算平台,藉此將支付業者納管。

李震華並提到,過去還有像是「信用服務」這樣的案例,一開始官方都是放任各做各的,後來才介入監管。

不過螞蟻集團這次上市觸礁也顯示出官民兩方對於新金融服務的認知有歧異,螞蟻集團強調是提供科技服務解決問題,但官方定調是金融服務。

李震華指出,這幾年螞蟻集團的營收結構確實在改變,以提供服務、基礎設施與科技服務的收入,占比越來越多,但是即便如此,回到這次的重點來看,官方認定螞蟻集團提供的小微貸款就是「金融服務」,即便螞蟻對外宣稱未來會走向科技服務,但此時此刻的「借貸」是事實。

他進一步分析,從支付工具問世開始,銀行端就對這類的「類金融」科技有不少意見,因為銀行執行業務時面臨到很多要求,像是風險與信用評估。後來支付工具也順利納管,因此對他們而言,沒有道理螞蟻集團揮動「科技」的大旗,放款業務就可以不受監管。中國官方出手的背後,其實是「對齊」。

李震華表示,螞蟻的案例應該視為中國監管循環模式新的開始,時間拉長來看,中國新金融的歷史就是不斷的循環,只是有的有官方及時出手監管,當然也有像P2P借貸這類的情況,察覺得太晚,出手前就爆炸了。

李震華指出,會需要尋求這類小微借貸的人,可以推測是透過從正統金融管道難以借錢的人,例如學生、社會新鮮人或是信用有問題的人,如果大量的資金在這些管道流動又無法監管,一旦出了問題就會很麻煩。「這些可能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問題,對中國來說在能處理的時候就要儘快處理」(編輯:周慧盈/朱建陵)109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