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兵法:三十六計,滾為上策

科學人觀點

螞蟻兵法:三十六計,滾為上策
螞蟻兵法:三十六計,滾為上策

生物都有天敵,為了覓食求飽,出生入死是常態。不幸遭遇強敵,戰鬥或許並非唯一且最好的保命方式,有時候發展出可以逃之夭夭的技能才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撰文/曾志朗、影像來源:曾志朗
2020-04

1974年,我從教了兩年書的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轉任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心理系。這兩所大學在氣勢、樣態和教研架構及專攻領域都大不相同。前者是美國中西部的10大名校之一,也是美國學術界由東向西部和南部移動的第一大站,校園廣大,學研領域齊備,而且表現突出。70年代初期,學生總數已經超過3萬5000人。學校本身和所在地哥倫布市(俄亥俄州首府)的文化風氣,延續著歐美白人較為保守的民風和生活習慣,整個市區只有一、兩間西化的中國餐廳。


那年夏天,我開了一部二手的雪佛蘭Impala超大型破轎車,離開俄亥俄州,一路向西,沿途欣賞一個個國家公園和紀念區。每到一地,走馬看花瀏覽明媚的景緻或獨特的地形,晚上就在有立案的營地露營。營區裡有烤肉區,也有自助餐廳,餐廳裡有公共電視,正播放當紅影集「功夫」,描述白人小孩在中國少林寺習武,長大之後回美國尋親,一路艱辛,更備受霸凌,但常路見不平,出拳相助弱者,展現少林功夫。這部影集帶動美國人對中國武術的些微認識和好奇,但好奇歸好奇,總是不能體會少林盲師父一再告誡「不得輕易動武」的精神。只見餐桌上一起看電視的豪邁西部人,個個搓手跺腳:「出手啊,打呀!」我低頭吃飯,輕嘆這些率直性良的美國牛仔,永遠不會理解事緩則圓,及忍無可忍之後不得已才出手的中國武術之道啊!


夏末秋初,我到達了西部的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這是個小而美的研究型大學,學生不超過8000人,只有規模龐大的農學院和生物研究學院,及極小的人文和社科院。這裡是加州柑、橙、橘的重點研究機構,加州農作物的保育和品種改良都坐落在這個小小校園的幾棟大樓裡;植物病蟲害和植物科學領域有多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研發能力領先世界。河濱市位於洛杉磯和棕櫚泉之間,往南經沙漠地帶到海邊是聖地牙哥,過邊界就到墨西哥國境了。我教的普通心理學課,一班500多個學生,來自不同科系,其中很多是墨裔的移民家族。他們熱情中帶著到異鄉求勝的心態,女生的衣裳總是豔麗多彩,男生則喜歡展現習武的肌肉和架式,一副雄赳赳(macho)的模樣。因為校園很小,我中午到餐廳吃飯時,常常和他們坐在一塊聊天。不久後,我發現他們把我視為自己人,因為我也被歸類為非主流的少數民族派。


有一次我受邀參加他們兄弟會的週末派對,真是鬧熱滾滾,墨西哥各式食物應有盡有,當然免不了龍舌蘭酒。我雖然不喝酒,但捲餅、香辣雞翅膀下肚,再加上學生頻頻勸進,盛情難卻,也灌下一杯龍舌蘭。一下子就不勝酒力,走路輕飄飄的,被幾個學生扶到客廳的沙發躺下。乖乖!怎麼牆上貼滿同一張臉孔、不同武打招式的各式海報,我眨了眨眼,仔細一看,全是李小龍。我忽然頓悟,原來這個小學校和我前一所大學校最大的差別是李小龍和他代表的時代涵義。


學生看我醉眼矇矓,一臉驚奇盯著牆上大小不一的海報,不約而同豎起大拇指,瘋瘋癲癲齊喊:「Bruce Lee,real macho man, he fight for all of us!」看著這些李小龍迷,我心領神會為什麼李小龍電影初上院線,湧入的人潮以少數民族的青少年居多。這種主流與非主流之間社會文化的撞擊,在70年代的南加州是相當普遍的,只是沒有想到李小龍和中國武術居然因此一炮而紅,學中國功夫的也越來越多。剛從中西部來的我,那天晚上真是經歷了一場文化的震撼。


這些「Chicano」(墨裔美國人)學生,甚至跑到洛杉磯的武館勤練功夫,長拳、短打、十二路潭腿,有模有樣,其中幾位還在全國比賽中得獎。柯伊(Wade Coe)這位又聰明又伶俐的Chicano,後來進了我的實驗室做研究助理,也在生物科學院讀博士。他耍起雙節棍,呼呼哈嘿配合搖擺身段,宛如李小龍上身。後來看了李連杰的「少林小子」,又勤練九節鞭,躺在地上,利用彎腳彈跳,背一離地,鞭子橫掃背下空間而過,看得我們目瞪口呆。沒多久又仰慕起成龍的「醉拳」,從中國城買來錄影帶,模仿得有板有眼,表演時還要先喝一大杯龍舌蘭,真是超級功夫迷!


我比手畫腳,解說中華武術仿生的精義,無非在重現各種動物的靈巧出擊和防衛的肢體協調。但武術的境界是以武止戈,而且絕對要戒急用忍,尤其切記應留得青山在。我一邊講一邊想到海報上李小龍似怒實悲的神情,對這群墨裔粉絲不禁興起感同身受的移民悲情。沒想到血氣方剛的學生們聽完之後大都不以為然,直呼這不是Macho的英雄本色!唉!文化不同,真是孺子不可教也!如今他們都長大成爺了,一生的經歷和事業的浮沉,應該能體會當年我用心良苦解說的武術之道。以「辱他還報辱我」當然不可行,而最好的仿生之術,其實是向動物學習逃命的技巧!


自然界所有的生物都有天敵,為了覓食求飽,出生入死是常態。不幸遭遇強敵,最好的策略當然是想辦法逃命,只要一息尚存,不怕沒子孫,所以為了傳宗接代,許多動物都演化出一套或多套的逃生本領。最近義大利一群昆蟲科學家就發表了一篇很有趣的論文,觸發了我回憶起這段師生論武的往事。這群研究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了一種芝麻大的螞蟻(Myrmecina graminicola)遇到天敵大蜘蛛時,竟然展現出精巧的「肢體工程」,只見牠們蜷縮起身體,變成一顆球,快速消失在落葉之間,而蜘蛛眼睜睜看著到口的食物飛滾而去,也只能吹鬍瞪眼空餘恨了。


研究者大感驚奇,於是帶回一些螞蟻,打算好好觀察牠們是怎麼「滾」的?結果發現,當牠們遇到危險時,會先把大頭往下彎折,銜接上同步往前移動的腹部,形成一個大圓球,而用來做天線的兩條觸鬚則向下撐住整個圓球,接著兩隻後腳用力一蹬,以每秒38公分的速度滾動,比原先走動的平均速度快了80倍。更有趣的是牠們還會根據地形的坡度,來調整滾動的速度。


把分為三節的頭胸腹,瞬間轉化成圓球的機械動作,每一個步驟都配合得天衣無縫的演化成就,令人歎為觀止。這個研究的總主持葛拉索(Donato A. Grasso)教授總結報告時,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哲理之言:「戰鬥並非唯一且最好的保命方式。有時候,發展出可以逃之夭夭的技能才是!」


套一句《孫子兵法》的說辭,對這群螞蟻而言,最上乘的兵法就是「三十六計,滾為上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