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變低了就可以減藥、不吃藥?營養師解答控血糖正確觀念


【倪曼婷(營養師)】

Q:最近測血糖發現數值降低,可不可以自己減少藥物劑量?

A:經醫師同意才能調整藥物用量

建議統整不同時間點量測的血糖數值,才能確實掌握血糖變化是否控制適當。

關於這個問題,答案是──不可以,請勿擅自減藥或停藥!若認為有需要調整藥物劑量,可利用回診時間與醫師討論,需經過醫師同意再執行。

研究指出,達到血糖控制目標的糖尿病患不到總數的一半,可能因遵從性不佳而致,這樣的結果會使糖尿病併發症的產生增加。另有研究針對408名罹有慢性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氣喘、甲狀腺低下)、需要長期服用藥物的患者進行調查,其中糖尿病者占最大宗(71.1%),而在疾病控制的過程中,因各種因素導致忘記服用藥物者占63%,因為用藥後感覺更不舒服而自行減藥或停藥且未告知醫師占31.1%,此種結果,被認為和對藥物沒有信心及對藥物的資訊不足具有相關性。

血糖的追蹤除了血糖值,也要考慮到糖化血色素,通常在家中只有辦法量測到單一時間點的血糖值。

舉例來說,我遇過空腹血糖值大約控制在130~150mg/dL的病友,看似血糖控制得不錯,但晚餐飯後血糖平均高達250~300mg/dL,有時如果吃份量較多或喝飲料吃零食,血糖就會高到350~400mg/dL甚至更高,如果他沒有量測飯後血糖,單看空腹血糖值漂亮而自行減藥,可能不知不覺中使自己長時間處於高血糖狀態。

營養師的貼心建議

經醫師同意才能調整藥量

先了解自己的藥物內容、吃藥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吃藥,清楚了解藥物對自己的影響後,如果希望透過飲食與運動等積極的生活習慣調整,來達到降低藥物劑量目的者,應在家中多測不同時間點的血糖值並做紀錄,確認每個時間點的血糖值都是平穩且控制在目標血糖內,在回診時供醫師參考,而醫師亦會參考當次的驗血報告,同時確認血中其他生化數值,綜合評估是否有機會降低藥物的劑量;或利用看診時間,和醫師溝通並確認藥物劑量與血糖控制目標,是不是空腹(飯後)血糖量到某個數值以內,就可以自行在家中減少藥物劑量,並非單由自己評估過後自行調整。

做好飲食控制就能不吃藥?下一頁看看營養師分享更多控血糖的觀念


Q:只要努力把飲食控制好,是不是就可以不吃藥?

A:飲食與藥物都要不斷調整控制

與營養師討論適合執行的飲食內容,並時時追蹤,確保在飲食控制的情形下,血糖值能保持穩定。

若將飲食控制好,將糖化血色素、血糖值控制在理想的範圍內,確實可能達到不吃藥的目的,但此時的飲食必須建立在能提供人體完整營養素,並維持身體健康的前提之下。

了解「飲食控制好」的定義

臨床上遇過為控制血糖,不吃白飯、不吃水果的情形很多,甚至因此斷食、每日只吃1餐或改進行生酮飲食、高蛋白質飲食的大有人在,或許這樣可以看到較理想的血糖值,但是若因此導致體重過度流失、血脂異常、高尿酸、荷爾蒙失調、罹患心血管、腦血管疾病,絕對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結局。

以下幾點是糖尿病友須掌握的飲食原則:

  1. 認識影響血糖的食物種類

    一定要先知道吃什麼會影響血糖,了解血糖變化的因素,接著透過自我血糖監測,確認食物影響的血糖波動幅度。

  2. 設定目標熱量與食物份量

    有了目標熱量以後,再分配6大類食物中自己應該攝取的份量,依照建議份量平均分配於三餐,達到均衡營養、控糖的目的。

  3. 含醣食物份量計算

    知悉自己應攝取的份量後,再確認每份含醣食物的克重是多少,如此一來,才可以精確算出每餐應吃進去多少克重的白飯、青菜、肉類等。

  4. 養成閱讀食物營養標示的習慣

    營養標示可精確地得知自己食入的熱量及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更有效益地規畫每日的飲食計劃。

  5. 維持理想體重

    體重過重會導致糖尿病控制更加困難,應藉由學習外食技巧、減脂技巧來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肥胖造成胰島素敏感性下降、血糖控制不佳。

糖尿病友需透過均衡飲食,將熱量與醣類份量控制在理想的範圍內,增加高纖維食物的攝取,以助於血糖的控制,才能維繫得長久又不失健康。

營養師的貼心建議

飲食調整也須多次追蹤討論

飲食內容建議與專業營養師討論過後再開始調整,飲食調整如同藥物,需要追蹤,不會一次結束。醫師開立藥物處方,而營養師就是控管食物的營養處方,一次的看診無法將治療完全地融入於你的生活當中,一定要經過多次的追蹤與討論,使營養師熟悉自己、培養默契、建立關係,遇到困難時,再經過討論彼此修正目標、朝同樣目的前進。

本文摘自《血糖控制100招:營養師倪曼婷教你認識糖尿病》/倪曼婷(營養師)/四塊玉文創


原文引自:別被空腹血糖正常騙了!你可能不知不覺長時間「高血糖」

延伸閱讀:


>>立即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週週抽​【健康好禮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