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欺負了,為何總是沉默?《TIME》亞裔編輯:我們永遠在「等自己變重要」

圖片來源:Dreamstime
圖片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林易萱 編譯

3月16日,一名男子在美國亞特蘭大地區三個不同的按摩店開槍,造成8人死亡——其中6人是亞裔美國人。這個悲劇,是在美國經歷了一整年強烈的「反亞洲」情緒之後發生的。

在案件發生地契諾基郡警長辦公室發言人Jay Baker說,兇嫌自稱有「性成癮」問題,針對按摩店開槍是他「消滅誘惑」的方式。美國警方說:「斷言案件與種族仇恨有關,為時過早。」但看看三間按摩店的背景,就不難理解美國亞裔人為什麼恐慌感到達頂點。

第一間被開槍的是「Young's Asian Massage」,名稱已經寫明了是亞裔人經營的店;第二間是「Gold’s Spa」,在Google評論中有顧客寫下「在舒適氣氛中由韓國女性提供適當的按摩服務」。第三間是在Gold’s Spa對街的「aromatherapy spa」。

美國《時代雜誌》(TIME)指出,這起事件令人心碎和恐懼——但對許多人來說,「這並不奇怪」。

「無名」的受害者,疫情激化美國反亞洲情緒

你還記得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嗎?2020年5月,這個名字震驚全美,他是46歲的非裔美國人,因為白人警察的不當執法、單膝壓在佛洛伊德的頸部上,導致他死亡。這個事件引爆據稱是美國規模最大的示威潮,強力的「black lives matter」的口號言猶在耳。

亞特蘭大槍擊案發生後,美國當地媒體《The Daily Beast》指出,兇嫌在3月17日被指控犯下8樁謀殺罪,他是一名牧師的兒子,「看起來」很無辜。同時,受害者仍然無名。

而即便兇嫌自陳動機是出於性成癮而非種族,《時代雜誌》也指出,對亞洲女性來說,種族和厭女是深深交織在一起的。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在2018年發布一份報告,描述亞洲女性在媒體和大眾文化中被呈現的刻板印象:不露面、安靜的、看不見的或性對象。3月16日,美國以最殘忍的方式,看到這些刻板印象在現實世界中發生。

亞裔被視為「模範少數」,沉默讓處境更弱勢

1850年代,第一批華人勞工移民到美國,就被視為廉價勞力的來源、對白人工作的威脅,以及骯髒和疾病纏身的人。1882年的「排華法案」是美國第一次對特定種族發禁令。

但如此明顯的種族暴力卻被「模範少數」(model minority)的神話掩蓋了。亞裔人因為辛勤工作、受過教育,且華人的「守規矩」文化已經內化成亞裔人的一部分,因此亞裔人比其他少數族裔更加成功、社經地位更高,也因此造成亞裔美國人不會經歷鬥爭或種族歧視的謬論。但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於2018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種族和種族群體中,收入差距最大。許多亞裔人也自認應該當模範,所以鮮少對公共事務發聲,遭受歧視也不會大聲抗議,更加深受歧視的處境。

今年農曆年間,一名91歲的老人在奧克蘭的唐人街被當街推倒,監視錄影器錄下了畫面,港星吳彥祖立刻提供2萬5千美元的獎勵,給能提供攻擊者資訊的人。這個事件引起許多亞裔美國人的不滿,因為在美國,對亞裔人的暴力行為經常被輕描淡寫甚至被忽視。

「一封寫給亞裔美國人的情書」

《時代雜誌》的資深編輯Lucy Feldman,也是一位亞裔美國人。她在案發後寫下一封「給亞裔美國人的情書」,並刊登在《時代雜誌》網站上。

她寫道,這起槍擊案,令她回想起在唐人街被推倒的華裔老人,也想起一年多前,當她的母親提著行李箱到了她住的地方,鄰居用嫌惡的口氣對她母親說:我希望妳不是剛從中國過來。

對亞裔美國人的仇恨,Feldman形容:是一場沒有結束的電影,雪球越滾越大。

她說,長久以來,她一直是個尊重他人、有專業知識,能發揮重要價值的人。但在工作上,她總是讓別人告訴她:她是否準備好了?她能帶來什麼價值?Feldman說,「在生活中,我先聽、然後才說,我負責把關新聞,我同理他人...我把我的角色發揮得很好。」

但Feldman意識到,這就是問題所在!「我一直在等待,等待『輪到我變得重要』的那一刻」,她說,我們(亞裔美國人)一直在等待「變得重要的那一刻」。

她回憶,幾年前,在《時代雜誌》、也就是她現在工作的地方,一次晨間新聞會議。當天的重要新聞是川普在美墨邊境拘留了非法移民,會議上決定要尋找在二次大戰期間,被送到監獄的日裔美國人後代。

Feldman會後向負責同事說:我的家人曾經被拘留;卻得到了「我們要找的是大咖(a big name)」這樣的回應...那位同事甚至沒有放慢腳步。

亞特蘭大的悲劇,讓Feldman決定不再沉默,她在這封「情書」的最後寫道:身為一個順從的、付出關懷並努力幫助社會的亞裔美國人,「我們值得同等的對待」。

美國總統拜登,在一月份上任後不久,簽署了一項譴責反亞洲歧視的行政命令。但一紙命令無法抵擋槍擊案,消弭種族歧視是一條漫長的路,《時代雜誌》評論,起點是先承認過去歧視的難堪歷史,然後才能往前展開新頁。

來源:TIME1TIME2BBCThe New York Times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疫情後,公務員為何成為全球熱門職業?原因:想為民服務
系統出包,再找工程師報修就好?離開台積電後,我看懂的轉型「錯誤思維」
畫大餅、先挽留後辭退…4個離職常見「慰留手段」,可能是陷阱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