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造成資源配置扭曲 學者不看好美晶片法案

美國晶片法案通過,學者認為美國把製造拉回本土生產,已對全球供應鏈、相關廠商佈局產生影響。再者,受惠於補貼政策,或許會吸引廠商在美投資,短期可能會對台廠帶來競爭挑戰,但從長期的角度來看,補貼會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法案不見得會成功,再加上台廠具備製造能力的競爭力,長期而言,台廠將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持續領先。(李明朝報導)

美國推動晶片法案,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表示,主要是美國希望把重要的產品,拉回美國本土製造。像晶片從過去發展觀察,美國在研發與品牌行銷具有競爭力,但在美國製造,則因成本、人力資源等因素,並沒有優勢,所以就國際分工的角度來看,美國研發,台灣製造可創造最有效率的產品生產模式。美國試圖把製造部分拉回美國,將破壞全球供應鏈運作。

全球供應鏈基本上是基於比較利益在進行,也就是各國發揮各自產品生產或行銷優勢。吳大任教授表示,美國的晶片法案,主要是把美國不具優勢的製造部份,透過各種補貼方案重新拉回美國,從長期的角度來看,會造成資源配置的扭曲,不見得會成功,但短期內,美國對晶片生產提供較多的補貼,對於台灣而言,可能對晶片在台製造會產生競爭,同時因為有較多的優惠措施,或許會吸引一些廠商赴美投資。

吳大任教授表示,美國晶片法案有限制,獲得補貼的廠商,將來不能到中國大陸擴廠,也許有部分廠商必須赴美投資,但又不放棄中國大陸,最終可能採取不接受美國補貼方式來因應,因此,政府及台商也要密切注意後續發展。尤其法案執行後,一旦美國在投資設廠的廠家產能開出,就會對台廠開始產生競爭。台商的技術在這段期間也要保持不斷精進,如此,長期而言,相信台商依然會在半導體產業持續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