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國家未來對中態度存在分歧!歐盟注重經濟合作,內部立場不一 美國態度強硬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日前在北京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這次訪問的關注焦點在西方對中國日益強硬的地緣政治立場抱持的態度。澳洲非營利媒體《對話》指出,這可能凸顯了西方國家對於與中國往來的態度存在深刻分歧。

首先,美國與歐盟對中國的態度存在分歧。比起法國及德國等歐盟主要成員國對中國的態度,美國對中國態度強硬多了。10月底,美國發布的最新國家安全戰略將中國描述為「有意重塑國際秩序,並擁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外交、軍事、科技力量這麼做的唯一競爭者」,」而這讓美國的首要任務成為「保持對中國的持久競爭優勢」。

儘管美國已開始加大力道施壓歐盟盟友,要求歐盟與美國對中的強硬路線保持一致,但歐洲一直抵抗。《對話》(The Conversation)指出,有報導稱荷蘭對於美國針對中國的新出口限制感到擔憂,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1 日在華府與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會面,雙方也在會談中提及歐盟與中國的關係。

2022年底,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問中國。(美聯社)
2022年底,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問中國。(美聯社)

2022年底,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訪問中國。(美聯社)

11月22日,歐盟外交事務專員(外長)波瑞爾(Josep Borrell)在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演說時,將歐盟的重點放在與中國的合作。他提到歐盟與中國的差異,包括民主、人權、多邊主義。

波瑞爾表示:「中國正變得越來越自信,並展開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至關重要的是,他在演說尾聲時說:「美國是我們最重要的盟友,但某些情況下,我們對中國的立場或態度不會(與美國)相同。」

《對話》指出,或許最重要的是,德國總理蕭爾茨(Olaf Scholz)11月訪問中國期間,焦點偏重在經濟合作,而不是政治競爭。

歐盟成員國存在分歧

歐盟成員國之間對於與中國打交道也存在明顯分歧,舉例來說,2020年12月簽署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EU-China Comprehensive Agreement on Investment)受到誇耀也遭到批評,而該協定仍有待批准。

2021年11月,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正式掛牌(外交部)
2021年11月,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正式掛牌(外交部)

2021年11月,台灣駐立陶宛代表處正式掛牌(外交部)

去年11月,歐盟成員國立陶宛(Lithuania)同意讓我國以「台灣」之名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此舉引發中國強烈不滿,中國認為這背離「一中政策」。這讓歐盟陷入兩難境地,一方面要為成員國挺身而出,另一方面要維持長期以來宣稱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官方政策。

《對話》指出蕭爾茨的中國之行也並非沒有爭議,據報導,一些歐盟領袖擔心德國與中國單獨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會破壞歐盟的團結。此外,法國提議法國總統馬克宏與德國總理蕭爾茨聯合訪問中國以表明歐盟的團結,但這個提議顯然遭到蕭爾茨拒絕,蕭爾茨偏好僅由德國人組成的政治商業代表團。

國內分歧

西方國家的政界及商界領導人之間對中態度往往也存在分歧。《對話》舉英國為例,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提倡對中國採取「穩健的實用主義」,試圖在想對中國採取更強硬態度的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強硬派與許多與中國貿易往來的企業利益之間取得平衡。

然而,英國政府最近決定禁止中國製造的監視攝影機,這表明目前而言,英國鷹派在這場辯論中占上風。

英國首相蘇納克。(美聯社)
英國首相蘇納克。(美聯社)

英國首相蘇納克。(美聯社)

類似的爭論也在德國上演,德國政府正在討論民營部門與中國聯繫的新規則,旨在激勵德國公司尋求其他市場,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對此,德國汽車製造商賓士(Mercedes-Benz)執行長康林松(Ola Källenius)表示,退出中國市場「絕對無法想像」。德國福斯汽車(Volkswagen)、BMW、化工巨擘巴斯夫(BASF)可能持類似立場,巴斯夫與賓士占2018年至2021年歐洲對中國直接投資總額的逾3分之1。

德國聯合政府對於中國議題的立場也不一致。總理蕭爾茨的內閣中,掌握經濟及外交的綠黨(GRÜNE)尤其不願意相信中國。受到美國壓力、關於中國顛覆潛力的情報報告鼓舞,綠黨最近贏得一些關鍵爭辯,這導致德國政府禁止中國投資兩家晶片廠,並減少中國在漢堡港(Hamburg port)的股份。

在這個背景下,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訪中不太可能導致歐中關係發生根本變化,歐盟與中國之間的最低共同標準仍然是貿易關係的穩定。

這對中國及歐盟同樣重要,雙方都無法承受國內及全球經濟動蕩的進一步衝擊,他們也不能放棄嘗試找出解決其他關鍵挑戰的方法,例如氣候變遷、烏克蘭戰爭及其對全球糧食價格與能源價格的影響。

《對話》指出,無論歐盟多麼希望與中國保持一切如常的關係,目前經濟問題的重要性不能永遠掩蓋歐盟及中國之間根本的政治分歧,歐盟最終將必須正視這些分歧。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