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考》霧霾中的北京病人

西洋君說:10月26日下午,北京發佈重污染黃色預警,北京空氣品質指數超過200,已達重度污染水準,目前重霧霾仍在持續。

重霧霾來襲,除了壓抑、憤怒和無力,你還需要警惕「霧霾抑鬱症」。

「霧霾抑鬱症」,並不是說在霧霾中的大多數人真的得了心理疾病,而是產生了抑鬱情緒。

需要提醒的是,「霧霾抑鬱症」若是反復發生,長期壓抑之下,最終患上醫學意義上的抑鬱症風險會飆升。

中國一個大型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大約有17.5%的中國人,可能被診斷為有某一種心理疾病。當遇到重霧霾天氣,這些人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心理反應。 也就是說,在北京,將近400萬人有成為「霧霾病人」的高風險。

重霧霾天裡,簡直無處可逃。關閉門窗,五台淨化器全速運行,霧霾少了,但也有被飆升的二氧化碳悶壞的風險。

冬季重霧霾形成一個荒誕的局面:開窗毒死你,關窗悶死你……

西洋君還關注:空氣污染對心理會有影響嗎?相比起空氣品質對生理健康(呼吸系統、心臟)的影響,空氣污染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遲來了近三十年,但研究結果還出來了:

「在過去的十年中,研究者發現在空氣污染嚴重的地區,兒童的認知能力會受損,而成年人的認知能力會下降。空氣品質還可能會影響抑鬱。」——APA(美國心理協會)2012年7月刊

這個綜合的結論,囊括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發現。例如位於高緯度地區的瑞典,他們實施的全民登記政策,讓研究者Anna Oudin方便地找到了空氣污染與兒童和青少年精神類藥物用量之間的關係。

研究發現,隨著空氣中二氧化碳、PM10和PM2.5 的含量增加,精神類藥物用量也在明顯增加。這些藥物的療效,涵蓋了很大範圍,從睡眠障礙、鎮靜類藥物到抗精神病藥物。

人人都需要呼吸,重霧霾籠罩的城市,從生理到心理讓人全面窒息。

悲哀的是,你能逃到哪裡?!

霧霾對心理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來自焦慮感和恐懼感

很多人說,重霧霾的這幾天,感覺非常壓抑,有種窒息感,憤怒又無能為力。

這些反應,如今有了一個名詞叫「霧霾抑鬱症」,並不是在霧霾中的大多數人真的得了心理疾病,而是產生了抑鬱情緒。霧霾一來就低迷,霧霾一走也隨之松了口氣,不會長期(兩到三周)停留在抑鬱情緒中。

不過,越來越讓人感到焦慮和恐懼的一個事實是,霧霾真的可能成為我們的生活常態。以16年冬天為例,京津冀地區頻發霧霾,讓很多人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空氣品質報告。生活裡有一個自己無法控制的事件存在,長期或者有規律的出現,就成為了一個壓力源。

霧霾頻繁出現,年年如此,壓力源的影響也會彌散,這比突發事件更容易對心理健康造成損害。在長期的壓力中,我們會出現一些自己無法捉摸的情況,比如總是會感覺很疲倦,難以集中注意力,或者無緣無故的易怒。

對霧霾的存在感到壓力,壓力又反過來增加了解決問題的難度,這樣的惡性循環,是身在霧霾中,需要讓自己留意的。

霧霾這樣的公共事件,和個人生活裡的壓力源還有一點區別,會讓人感到非常無力。對個人來說,能應對霧霾的方式無非三種:戴口罩,裝空氣淨化器,或者搬到空氣品質較好的地方。

無論哪一種,驅動我們去做這件事,仍然是焦慮和恐懼,從這個角度來說,霧霾確確實實地影響了所有人,解決霧霾這樣的公共事件,也並不僅僅是依靠個人的心理自我調節,公共事件更需要政策調節。

例如,在地震突發後,人們最需要的不是直接的心理疏導,而是食物、水等基本保障先期迅速進入,有了這些,就是心理創傷平復的保障。

空氣品質紅色警報後,大量抑鬱症患者抱怨自己症狀加劇

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健康學院的研究發現,空氣裡的黑碳(和尾氣排放有很大關係)含量越高,孩子們的言語智力(例如分析、推理)、非言語智力(例如利用視覺資訊解決問題)和記憶力測試表現越低。

空氣中的小顆粒污染物(PM2.5),可以通過呼吸系統進入血管,隨著血液迴圈進入大腦,它們會引起腦部的炎症,從而影響人的心理狀態。

也就是說,霧霾不僅會「上腦」,還會「走心」。

為了找到空氣污染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人類的好朋友小白鼠登場了。俄亥俄州立大學的Randy Nelson教授讓小白鼠像上班一樣吸霾,每週五天,每天八小時。10個月之後,這些小白鼠在走迷宮時的時間明顯變長了,還出現了類似抑鬱的反應。比如,以前喜愛的糖水,現在興趣平平;雖然面臨溺水,也動力平平,比以往更容易放棄游泳。

雖然有這些行為表現做鋪墊,當Nelson解剖開這些小白鼠的大腦時,還是震驚了。他發現,甚至大腦結構已經發生了生理上的變化,在海馬體區域的樹突神經元變少,因此,記憶力會出現下降。

當然,這些研究都是相關性研究,不能絕對說,霧霾和空氣污染導致了心理和精神疾病。

在臨床上的觀察也證實了這種相關性。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王健在接受《中國日報》的採訪時說,在北京亮起空氣品質紅色警報後,大量患有抑鬱症和神經症的病人來到醫院,抱怨自己的症狀加劇了。

對患有抑鬱症的人來說,症狀加劇意味著情緒低落、焦慮、暴躁、緊張、多疑、消極;而對神經症患者(例如焦慮症、強迫症、恐怖症),症狀加劇則意味著,內心體驗到的痛苦加劇,妨礙了正常的心理功能或者社會功能。

面對霧霾,難道我們只能期待政策的垂憐?

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副教授鐘傑,曾經在文章中提到,在中國一個大型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大約有17.5%的中國人,可能被診斷為有某一種心理疾病。當遇到霧霾天氣,這些人會產生各種不同的心理反應。

第一類反應是焦慮,例如有焦慮症的人,總會擔心生活中某些平常的事情,會有嚴重的後果,遇到霧霾,也就會有更多的擔心和困擾。

第二類反應是憂鬱,霧霾加劇了憂鬱情緒,更加的低迷。

第三類反應是憤怒,例如有偏執型人格障礙的人,在霧霾天氣會異常憤怒,把自己內心的痛苦憤怒地歸結於外因。

目前看來,霧霾對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是那些從前就患有心理和精神疾病的人群。有一種解釋是,霧霾會遮蔽日光,天空陰霾,接受到的日照減少,心情也受到影響。這被歸結於季節性情感障礙(SAD)。

如果霧霾是一個誘因,對大部分心理健康的人,又會有什麼影響?

霧霾對正常人心理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來自焦慮感和恐懼感。對身體健康很在意的人,愈發注意身體的一些信號,咳嗽、鼻炎、眼睛發疼發癢,放在平時不太在意,和霧霾聯繫在一起,內心的陰影面積成倍劇增,把這些信號和惡疾對上號。

家長會擔心孩子的健康,因為霧霾,孩子無法外出活動,呼吸道健康受到直接的襲擊,這些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家長一旦開始焦慮,整個家庭的幸福感都會受到影響。

重霧霾來臨,不要說本來就有心理疾病的人,即便是心理健康的人,也會不可避免的感覺到壓抑、情緒低落。

我生活的成都,有朋友以前從來沒考慮買保險,但是當去年12月出現AQI超過700的天氣時,她擔心自己會生病,立刻買了保險。

用美國一位從事空氣品質和心理健康研究的學者Jennifer Weuve的話來說,在應對霧霾這件事上,我們更多是期待政策的垂憐。

可是,難道我們只能期待政策的垂憐?

*作者為前媒體人,心理諮詢師。本文原刊《西洋參考》公眾微信號,授權轉載。

更多好文請刷《西洋參考》微信公眾號二維條碼。
更多好文請刷《西洋參考》微信公眾號二維條碼。

更多好文請刷《西洋參考》微信公眾號二維條碼。


相關報導
郭位專文:除空中霧霾易,除心中霧霾難
西洋參考》賈葭:勇敢一點,你京滬深的房子該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