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雞娃」?北美華裔父母的難題

(德國之聲中文網)為了叫停"雞娃"現象,2021年7月,中國官方發出通知,要求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但家長們對孩子未來能否成才的焦慮並沒有因為這一通知而得到緩解,而許多已經移民國外的中國家長,亦在世界各地發揚著"雞娃"的光榮傳統。

"來了美國之後,孩子的負擔更重了,"約十年前,通過投資移民來到加州爾灣新港灘(Newport Beach)的張先生說道。在國內時,張先生為兩個孩子請了好幾位畢業於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家教,輔導他們奧數、寫作、英語口語等。即便是在尖子班裡,孩子的成績依然數一數二。但是來到美國之後,一方面學業不能落下,要在SAT中取得好成績,在高中修讀大學難度的AP課程,另一方面還要學習藝術和體育方面的特長,參與學生組織展現領導力,參與各種志願者活動和義工活動來豐富簡歷。移民之後,張先生和他的妻子都成了全職家長,每天放學時間一到,兩個人各自開車,接了孩子之後去參加不同的課外活動,各自都深夜才能到家。

為上名校練跳水

因為運動員在北美學校裡非常受歡迎,體育比賽上的成績也常常可以幫助學生申請到更好的大學或者獎學金,張先生為兒子請到退役的中國國家隊選手教游泳,據他說,這種"雞娃"方式這華人圈子裡很常見。他說:"我身邊的每個孩子都有在練習體育,有人請曾經帶過中國女排的功勳教練教排球,有人則側重跳水,乒乓球等華裔更擅長的冷門項目,還將孩子送到中國去和水平更高的選手與教練一起訓練。"

每到寒暑假前,他和華人家長都會打聽對申請大學更有幫助的游學項目。他的大兒子喜歡文史類學科,他因此讓大兒子參加去非洲游學考察,並且在當地的難民營裡做志願者的活動,考察時,他的大兒子在非洲當地的大學裡聽與非洲殖民史有關的課程,最後還順利請到該課程的教授替他寫申請大學的推薦信。他的小兒子年紀還小,但也會參與一家動物保護機構的的義賣活動,每到周日都挨家挨戶收集閒置用品,清潔之後當做二手商品售出,為救助流浪貓狗籌集資金。

張先生還對各種學科競賽如數家珍,各項理科類的奧賽、記憶力比賽、文科類的美國學術藝術和寫作獎(Scholostic Art & Writing Awards)亦是他和許多華人家長培養孩子的方向。

在紐約的,自己也畢業於常青藤大學的瑞貝卡也說,美國的學校裡看似推崇"素質教育""快樂教育",但是壓力並不比中國更小。她說:"雖然學校裡沒有排名,但每個月都有正式的考試,每周則有quiz小考,課堂上會有辯論、演說、分組討論、即興演講、隨堂測驗等,每個班級的人數都不多,學生之間對誰考試成績更好,誰演講能力更好這些,都是心裡有數的。"

她的兒子艾文很小的時候就移民美國,但是她一直堅持讓他學習中文,書面和口語都要流利,因為她覺得隨著中國的崛起,中英雙語人才在未來會很吃得開。而為了讓兒子更好地融入紐約的上流社會,她讓兒子學習網球、高爾夫球、馬術這些她認為更加"尊貴"的運動。

專家談中國教育改革: 減少考試減不了競爭壓力

她鼓勵兒子培養領導才能,並且利用自己在藝術方面的專長,幫助孩子在學校裡創立了與藝術品鑑賞有關的俱樂部,孩子擔任俱樂部會長,她則替孩子請嘉賓來參與娛樂部組織的活動。周末時,孩子除了要參加提高SAT成績的輔導班,還要實習和做志願者。她坦誠,自己讀書的時候並沒有這麼累,但是當輪到自己兒子的時候,她總是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最後耽誤了孩子的未來,所以將一切能找到的資源和人脈都花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他私下會抱怨我是'直升機家長',但我想,這總比他一輩子一事無成好。"

孩子的"反抗"

華人家長們的"雞娃"也會遇到來自孩子那裡的阻力。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的是對父母要服從,講究的是"打是親罵是愛"。但美國文化強調個體的自由和被尊重的權利,西方親子關系更趨向於平等,彼此傾聽和互相尊重。在舊金山的金女士剛移民來美國的時候吃了很多苦,很長一段時間都在餐廳裡端盤子做服務員。她把省下來的錢拿去給孩子上輔導班,學特長,最大的夢想就是孩子可以讀到律師、金融、醫生這些在她眼裡非常體面的專業,實現社會階層的提升。她的孩子在她的管教下,一路成績都非常好。但是申請到金融專業的孩子最後還是遵從了自己從小到大的愛好,去餐廳裡做廚房裡的幫傭,還說要念廚藝學校。

金女士念叨了很久,但也拿孩子沒辦法。

中國教育部宣布壓減考試次數、不排名

在波士頓的蕾蕾則說,自己將來會尊重女兒的喜好,讓她選擇人生的道路。她的女兒現在在學習鋼琴,為了鍛煉身體也在學習網球,但她並不准備讓孩子往專業的方向發展,"也沒有到要去參加比賽的程度"。她表示:"做廚師,如果她能養活自己,也覺得開心,就做吧。但還是希望她先讀一個相關的大學,因為大學教育能讓人在一個相對溫和的環境下,學習和各種人深度相處,打開視野,以及保持一點敬畏心。"她坦誠,對自己女兒,並不像許多華人家長那樣,一心希望她上常青藤大學,她覺得"這些名校裡的孩子,家裡大多本身都有或學術,或政商的背景,進去以後壓力也會很大"。她不覺得自己如果強求孩子去了藤校,孩子就會快樂。

父母總是希望自己家的小孩成才,不要耽誤孩子可能具有的天分。但如何減輕孩子和家長的負擔,讓整個社會不再焦慮,在美國的華人家長也仍然在探索之中。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