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錢不要券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勞動部公布無薪假的最新統計,本期實施無薪假的事業單位共3679家,創下史上最高紀錄;放無薪假的人數則已飆到4萬4973人,不但較上周大增4成,也是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的最高。

疫情嚴重衝擊國內經濟,其中與庶民經濟息息相關的餐飲、電影院、零售等內需型產業受創最深;儘管蔡政府已實施了4波紓困措施,但因設下種種門檻,未能雨露均霑,仍有許多行業及勞動人員無法受惠,直言快要活不下去了。

面對各界「先紓困、後振興」普發現金救急的呼求,行政院卻仍執意要發放所謂的「振興券」。目前傳出今年可能採「5倍券」,連民進黨立委都嫌太少,喊出應該要發「6倍券」、甚至「10倍券」。但有官員透露,如果將剩餘的紓困預算全都用來發振興券的話,最多只能是以1000元換5000元的「5倍券」,否則就得舉債了。

如果行政院發5倍券,那民眾實際上只拿到4000元而已,加上去年「3倍券」的實得2000元,疫情肆虐2年,多數的台灣民眾竟然只能得到6000元的紓困金,而且還得透過振興券這種間接的方式取得,不但錢少得可憐,也大大減低了效益性。

更何況發放振興券有一大堆行政成本,更別提還有既多餘又不環保的塑膠封套,當時行政院還辯稱此一時尚設計的塑膠套可以有很多的使用功能,試問,至今還有多少人有保留當初那個塑膠套拿來做其他用途?

去年3倍券的發行成本高達22.56億元,如果今年行政院又要搞個5倍券、6倍券、10倍券,豈不要額外再花個50億元的行政成本?這些浪費掉的錢何不直接發給民眾?

無薪假大軍需要的是可以直接用於支付各種生活用度的現金,拜託別再用什麼幾倍券來折騰大家了!